一次,参加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听到其中有位班主任谈到“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对此颇有些不同想法。
我也是一位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很长时间以来,我也要求自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但是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
记得在对一名调皮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后,学生嬉皮笑脸地说:“老师,你不要把我当成你的儿子。”
当时,我真有点儿生气,觉得这孩子缺根筋,不领老师的情。但冷静下来,仔细思量那个孩子的话,的确也不无道理。
多年来,学校和社会一直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人们在称赞一个优秀教师的时候,常常用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这样的词句。教师当然要关心爱护学生,教育不能离开爱。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关爱学生,如何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并且对其内心深处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他们习惯于居高临下,常常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提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孩子稍有缺点和不足,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爱厌倦不已。
到了学校,学生会不自觉地抵制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教育方式。他们特别希望成人,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能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他们沟通、对话与交流,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员、裁判员,或是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对他们说东道西;他们希望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对他们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点拨、诱导和启发,少一些无休无止的唠叨与指责。
作为教育者,如果无视学生的这种需求,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一厢情愿地教育学生,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哪怕这种教育是出于对学生真切的关爱。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准确捕捉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切实把关心和爱护落在学生的需求上,真正发挥教育与爱的作用。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教师,江苏省常州市优秀班主任)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