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南京六合校车市场化运作破解“配套之难”

作者:林 培 顾巍钟 孙宇瑾 金世凯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2月22日讯“买校车是小钱,长年运营才是花钱的无底洞”;“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就是白送100部校车,也养不起”……记者在苏中、苏北采访,不时听到对六合校车后续运营的议论和关切之声。

“他们的担心和疑虑有道理。我自己在区常委会上就说过,校车好买运营难,管不好、配套不到位就是劳民伤财。好在我们超前考虑,初步建立了一套校车运营管理、综合配套服务的办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六合区委书记李世贵并不回避“配套之难”。

长效投入是配套的关键

一辆“长鼻子”校车上路,每年的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费用至少六七万,100辆车一年就是六七百万。若没有财政预算制度保障,钱接不上,校车运营则难以为继。为此,六合设立“校车补贴财政专户基金”,在逐年增加投入的基础上,采取“学生适当负担、余下政府托底”的办法,确保孩子乘得起校车。

金牛湖小学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学期缴纳乘车费350元,一年总共700元。“全区统一定死了,困难学生还可减免”。区财政还为每名乘车学生购买20元、最高可赔付5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

这个长效投入机制,包括现有老校车的逐步更新和添置。副区长金齐鸣介绍说,目前,全区还有80辆中巴校车继续运行,“今后要分批淘汰,统一换成‘长鼻子’校车。”

路网桥梁、标识标牌的延伸配套,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从今年起,全区将投资2亿元,改造、扩宽160条乡村道路,整修上百座路桥,包括在池塘、险路边加装防护栏,新建85个校车会车点,增设站点设施300多处及若干交通标识,保障校车通畅进村,同时也改善当地群众的交通出行条件。

六合正在编制规划,将涉及校车运营配套的中长期投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盘子,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同时,审计部门跟踪审计,监管校车资金投放到位、专款专用。

市场化运作是配套的核心

“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公司承运”的六合校车运营模式,得到省政府肯定,并作为全省推广的校车运营模式之一。

“为什么许多地方的校车开开停停,而六合以及苏州、无锡等地的校车能良性运转?他们选对了依靠市场配置运营资源的好机制,而不是像管‘小车班’那样管校车。‘六合模式’的核心是配套市场化。”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解读道。

校车运营牵涉近10个部门及方方面面,谁是运营主体?谁来配套运作?谁保证长效运营?六合区政府和学校将专业客运公司推到一线,实行专业化管理和公司化核算,既保证安全第一,又让企业通过优质服务获取合理利润、可持续运营,从而避免政企、校企职责不清,管理疏漏。

六合将100辆校车通过一定程序,委托南京中北威立雅客运公司运营。公司组建学生专用车队,一车一司机,专车专用,封闭运营,微利为准,不足部分由财政兜底补欠。一句话,由公司将校车配套管理的各个环节串起来。

而中北公司则把品牌押上,确保运营安全。公司负责人李明锐介绍说,他们精挑细选校车司机,上岗前每人要再次通过交规考试,还要通过乡村实际路考。每月则由学校、家长代表和跟车老师按4个等级给司机工作质量打分,得“优秀”的奖200元,得“差”的扣200元。连得两个“差”就得卷铺盖走人,而3年内表现优秀的,则可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市场机制“管人”,不服不行。校车司机王晓军告诉记者,车载GPS定速每小时40公里,一旦超速,监控平台就会发出警报,超速3次,就要解除劳动合同。

是买车配套还是增加学校

如果把买校车以及配套的钱拿出一半来,用于改建或重建村小、乡小或幼儿园,让孩子就近入学,不是既一劳永逸、又减少交通风险吗?采访中,多位苏北教育部门同志向记者说出疑问。

拥有15万学生的新沂市,除政府补贴添置20辆公交车、依托市公交公司运营校车之外,主要精力和财力都花在调整学校布局、增加教学点上。

新沂市教育局长柳松告诉记者,全市现存的25个村级教学点,3年内都改建成完全小学,其中今年改建完成12所;其间再新建乡镇小学7所。3年新增小学32所,可使全市农村孩子上下学路程控制在3公里以内。今年底,再建成16所达到省优标准的乡镇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门口上学了,哪里要买多少校车?还能省一大笔配套的钱,不是事半功倍吗?”柳松问。

射阳县教育局长成建农也认为,均衡教育资源,减少择校、择园,是降低交通风险的根本对策。射阳是全省最早推广小学教育寄宿制的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有寄宿条件,全县小学生寄宿率达25.2%。因此,“不忙买校车、搞配套”。

对于“买校车还是增学校”之辩,省教育厅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县级以上政府对本区域校车安全管理总负责,至于是买校车、调整学校布局还是实行寄宿制,应由当地政府统筹规划,据实而定,允许多种模式并存。但要注意三点:一是调整学校布局、增加教学点也不能一哄而起,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二是发展寄宿制学校,特别要关注低幼儿童的心理健康;三是安全第一,该买校车的也不能拖延或将就,同时做好配套工作,不能搞花架子。

“六合校车”,居然引发了各地对校车购置、综合配套管理甚至教育资源整合等多纬度的审视与反思,这一过程本身,就给人很多思考。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