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把幸福写在学生脸上

作者:仲伟春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日前,记者在宝应县教育局采访时了解到,有三个消息在水乡宝应同时传播:一是以高分通过县域教育现代化省级评估验收;二是宝应中学高三近30名学生被国内一流大学提前录取或获高考加分资格;三是在“小高考”中,宝应学生成绩优异。作为扬州市最北的一个县份,宝应教育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

“教育优先”构筑教育高地

在宝应,“保教育发展、保孩子读书”是全县干群共同的心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强县战略的奠基工程,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

“宝应财政资金流向是倾斜的,坚持将发展要素优先向教育倾斜,将教育发展要素向教育均衡倾斜,将有限教育经费向保教育民生倾斜,”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徐俊说。近三年,财政对教育投入分别增长28.15%、25.88%和30.3%,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1年,该县花巨资新建了开发区国际学校,回购了宝中等三所改制学校,启动了新城高中规划及奠基。

宝应县教育局局长蔡祥云说:“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的人和事十分感人。”他说,县四套班子领导对教育都厚爱三分,有着很深的教育情结,每年在高考、教师节等时间节点都深入基层学校,慰问师生,提振信心,征求意见,现场帮助学校解决问题。

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吸引人、吸引企业的重要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来抓,作为“地标”品牌来打造,作为为民惠民实事来做。3月中旬,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汇报会上,县委书记仲生提出,宝应要将教育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将有限的财力通过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放大,并最终传递给广大老百姓。

面向世界推进教育现代化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马式先仍然清晰记得这样一件事:建校之初向社会广泛征集校名,面对小山一样的来稿,学校和教育局“满田挑瓜”,都拿捏不准。仲书记听后说:“当今抓教育,要用世界眼光来谋划教育发展,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就叫开发区国际学校吧。”

2010年下半年,在县领导关心下,宝应县教育局组织了高中校长赴台,小学校长赴港、澳等地参观学习。这一趟学习之旅打开了一扇扇学校发展的新窗户。高中校长说,台湾教育和我们相似之处非常多,体验下来,他们教师的敬业精神、课程的设置、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这趟学习之旅也成为宝应教育国际化破题之旅。该县成立了外教中心,聘请外籍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时,加强校际国际交流与研讨,在安宜高中建立了高中国际班,各学校围绕国际化理念,制定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路线图和进度表。

把幸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在宝应做学生是幸福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朝气、充满灵气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背负着“沉甸甸的学习压力”。这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胆识和勇气”,该县教育局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当江苏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试点时,宝应县政府主动请缨,成为全省课程改革第一批“试水者”,开始了一场自觉的突围。

师资不足,县政府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工作计划,每年拿出100多名指标,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逐步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尤其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面向全国招聘了100多名高素质成熟高中教师;每年安排师训经费,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实施青年教师“一三五工程”,举办了名师班、专家班。“十一五”期间,全县省、市特级教师由2人增加到13人。

为提高教育质量,宝应教育人把学校交给校长、课堂交给教师、学习交给学生,层层传递责任和激情。宝应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快乐成长的乐园。宝应中学的理想课堂、安宜高级中学的分层导学课堂、实验小学“学展评练”四步教学等多种课堂模式,在宝应城乡校园生动绽放。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学习困难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父母流动失学,努力为10万名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是宝应县孜孜追求的目标。2011年,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实验初中、实验小学三所改制学校回购,为确保“零震荡”“零冲击”,9位县领导直接参与回购工作。回购后,三所学校教学秩序良好,为学生提供了安心的学习环境。

十年间,宝应实现了城乡二元教育向城乡一体教育转变、城乡一体均衡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三级跳”。宝应教育人正以鞭山赶海的智慧和汗水,励精图治,书写一个个教育故事,成就“学在宝应”的教育品牌。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