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兴化市初中化学学科校长会课活动在兴化市戴泽初中举行。为了上好这些课,校长们使出了“看家本领”, 专家、校长、教师齐聚一堂,会课场面火爆、气氛热烈。这是兴化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质量建设的一大举措。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切切实实的民生工程。没有质量的教育,群众是不会认可、不会满意的。而如果把教育质量仅仅等同于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则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兴化市教育局局长曹伯高道出了提升教育质量的初衷,“对学生而言,要分数,更要分数背后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对学校而言,要升学率,更要升学率背后的个性发展、特色彰显;对教育管理而言,要规范,更要规范前提下发展的生机、改革的活力。”
大讨论:夯实提升质量的基础
2012年2月,兴化市通过了教育现代化现场评估。在新的起点上,该市教育局把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当作创建后的工作重心。按照“一年理清思路、两年初见成效、三年迈上新台阶”的总体规划,经过多次酝酿和论证,他们制订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修订了《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并通过网站、报纸向社会发布,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文本很快就得到全市中小学的积极响应,“提升教学质量大讨论” 轰轰烈烈地在 全市范围展开。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各自写下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计划;安丰中心小学将教师的思考提炼为“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家校结合”的思路;戴泽初中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作为质量提升的抓手。“质量提升是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再升华”“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校文化建构和教学质量提升相互依存”……万名一线教师畅所欲言,讲的都是心里话、大实话。
校长会课:深化提升质量的实践
“提升质量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它不是喊出来、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成果、动起来的精彩!”在5月23日的校长会课上,景范学校副校长何如涛为了上好《厨房中的化学》一课,前后5次调整教案。该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校长是提升质量的领导者、组织者,更是实践者、探索者。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攻坚战中,校长要从观念和行动上变“给我上”为“跟我上”,从“动嘴说人”到“动手做给人看”。
截至5月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142位正副校长参加了会课活动,内容涵盖该阶段所有课程。参加会课的陶庄中心校校长张骏斌感慨良多:“教育局以这么大的力度组织校长会课,为校长管教、督教搭建了全新的交流切磋的平台,有效地提升了校长在教学管理中非权力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进一步促进了素质教育素养化的实践和内涵提升。”
特色建设:延展质量提升的内蕴
兴化市教育局从校情出发,以质量提升为着力点,将特色建设作为抓手,以“一校一品”为目标,借着泰州“三进”活动的东风,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完善拓展质量提升工程的内涵。新生中心校全力传承“京剧进课堂”传统,安丰初中打造“中学生理财”地方课程,大邹中心小学编撰“乡土文学”校本教材,老圩中心校小学部推进校园太极文化建设,周庄中心小学所有班级均以历代书法家冠名……全市中小学在大讨论中,切实来了一场大行动、大探索,演绎出各自的精彩。
省兴化中学是所老牌重点高中。在全市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学校把“提升青年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核心目标,形成了提升质量的重要路径。激发学生人生状态,提升其学习质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生卓越成长;课程高位建设,打造教学质量高地。兴中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顾晓斌告诉记者,他们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因为“这是让学生卓越发展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保障”。
基于对教育理想的眺望,才坚守质量提升的操守;基于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才找寻质量提升的路径;基于对教书育人本质的理解,才坚定了质量提升的信心。在提升教育质量行动中,兴化不少农村一线教师认为,推进素质教育,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做法就是,把从前忽视的、轻视的、放弃的课程,重视起来,开齐开足,抓紧抓好;把以前过度重视、做过了头、长年累月反复比拼的那些课程以及考试分数,降降温,回归到应有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理性状态上来。这样做,即使还算不上素质教育,他一定离素质教育的真义不远了。
“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多年来在比‘升学率’、比‘分数’的泥潭中辛苦打拼,现在能有这样的认识和见解,真让我们看到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希望,看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美好的明天。”曹伯高不无欣慰地说。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