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靖江市首家“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基地在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建成。培训基地由德资企业凯傲宝骊(江苏)叉车有限公司冠名,挂牌为“凯傲宝骊(中国)工业技术培训中心”。靖江市“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将依托该培训中心展开。
在省靖中专的“双元制”人才培训基地,装修一新的实践楼里,20余台数控铣床、立式钻床等设备整齐地排列着。整个操作教室分为钳加工、铣削/磨削加工、电火花加工、数控加工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小型实训“工厂”。学校机械部实习教研组组长、培训基地指导老师郁冬介绍,培训中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全职培训师10人,总投资810万元。靖江市还将积极争取与德国政府及行业协会合作,取得机械加工、焊接、电工等职业岗位现代先进设备的支持。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究竟有何特别之处?靖江市教育局职社教科科长方向明介绍,“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兼具学员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工厂师傅、实训教师共同指导,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采用这种模式培训出来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技能型人才。靖江市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地企业人才需求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规划将来的就业方向,为靖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去年,郁冬和省靖中专的另一名老师一起赴德国凯傲集团林德叉车接受了两个月的“双元制”教学理念培训。郁冬说:“‘双元制’教学的核心理念是理论恰如其分,实践多多益善。”就像凯傲宝骊培训中心,每天早上,学员来到中心,换上统一的凯傲宝骊的员工制服,并对机器和所有个人工具进行检查。此时,学员们就已经兼具了“学员”和“企业员工”两种身份。
初次进入中心接受培训的学员首先要接受企业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在正式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后,每天由指导老师向学员说明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进行示范,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学员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理论占20%,实践占80%,我们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弄懂怎么做的同时,更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每个学员都将系统地学习培训中心内各种机器的操作,并在通学的基础上,各有特长。”省靖中专负责人戴建坤介绍,“双元制”培训基地将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受训人员的专业技能,让学员走出基地,走进工厂,就能立刻投入生产,缩短适应期。凯傲宝骊(江苏)叉车有限公司将派出技术指导,常驻中心。
培训中心第一期已招收16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员。目前,这16名学员已与凯傲宝骊(江苏)叉车有限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通过教育及人社等部门相应的能力考核后,学员还可获得中专(高职)学历文凭以及相应工种的高级工职业资格。
新闻链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是指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专业培训。
“双元制”培养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凯傲集团林德(中国)公司。林德叉车曾亮相于央视《状元360》节目中,在那场精彩的叉车竞技秀中,公司员工驾驶叉车出色地完成烤扇贝、穿针、切苹果、灯泡上切铜丝等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很好地展现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