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坚持14年的“智慧选择”
——常州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纪实
14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常州“落地”。百年树人也许遥远,十年树木已见茁壮。从“萌芽”到“开枝散叶”,如今,“新基础教育”已在常州长成了“参天大树”。
选对了路,才会越走越宽
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酝酿了一场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华师大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在该区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教育改革,也触动了常州市一些基层学校最敏感的“神经”。
1999年,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率先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播下了第一颗种子;2005年,百年名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加盟,强化了“新基础教育”的辐射力度;2007年6月,时任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的丁伟明亲自带领30位校长赴上海参加“新基础教育”专题研修,并与华师大基础改革和发展研究所签订协议,确定五星、新桥、东方等8所学校为第一批联系学校;2009年,常州又确定龙虎、小河等6所学校为第二批联系学校,开始探索以区域推进方式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常州市教育局专门组建了领导小组,给予专项研究经费,并定期举行不同层面的交流推进会,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生态。目前,常州的这些实验学校已从最初的实验班点状推进,进入到学校整体变革阶段。从课堂到讲坛,从研究到实践,“新基础教育”在常州踏踏实实地“扎根”了。
儿童立场,课堂什么样
任何一种教育流派的落脚点必定是在课堂。“新基础教育”的课堂什么样?“儿童立场”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概括。近日,记者走进局前街小学中山校区,来到教师许嫣娜执教的班级听课。许老师正在上《青蛙看海》一课。很快,记者就被课堂中充满的童趣感染了,因为这里正在上演“小小故事会”。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凝神屏息地陶醉在她营造的“故事世界”里。
“儿童立场”并不是教师在课上简单地把自己“装扮”成儿童,或仅仅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而是要求教师真正把自己“变”成儿童,懂儿童的心理,愿意用儿童的方式思考问题。当然,“儿童立场”并不只存在于课堂中。只要有心,校园环境、班队活动等都可以时时处处呈现这一理念。戚墅堰区东方小学就是因为从“儿童立场”出发,把原本在校园内统一种植银杏树的计划改为种植不同品种的果树,此举深受孩子们欢迎。随着樱桃成熟、桑葚变紫、梨子挂枝,孩子们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小鸟为什么喜欢吃樱桃?这些桑叶能不能喂蚕?梨子成熟要多长时间?……18棵果树,棵棵承载着孩子们的欢乐和梦想。
今天扎根,只为明天更好地出发
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队伍中,教师王冬娟入门并不算早,但她带领的却是在常州最早开枝散叶的二实小团队。“发展性研究,我们是一群焦渴的人,吮吸着理性的力量,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成型性研究,我们是一群忙碌的人,实践着心中的理想,找到了脚下的路;扎根三年,我们不再是匆匆的行者,而是驻足打量脚下的泥土,细细地耘,密密地耕,深深地扎下自己的根,努力地长出自己的叶……”王冬娟这样描述着二实小“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之路。她认为,扎根的意义在于:当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新挑战时,能始终坚守这份责任与使命,用脚踏实地的劳作积淀自己仰望星空的实力。
如果说一所新校引入“新基础教育”最需要的是眼光和勇气,那么一所底蕴深厚、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校引入“新基础教育”,需要的则是开放和大气。李伟平校长在局前街小学引领着“新基础教育”研究,他剑指“变革”——让教师明白学校变革的意义,从而让教师自愿走上变革之路,让变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一项项新举措的推出,唤醒了整个学校,唤醒了中层干部、普通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如今的局小,每个人都愿意发展,每个人都能发展。
扎根才能更好地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生长;扎根也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一种联系实际的研究取向。“扎根”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常州教育人相信,“新基础教育”在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