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鸣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科沃斯集团的创想机器人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机器人博物馆,今年也成为该区新增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在不久前结束的吴中区2016少先队夏令营活动中,来自全区27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基地“探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探索海洋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工业流水线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学习机器人的结构原理,与机器人互动PK,并DIY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度过了一次难忘的科技之旅。
暑假接近尾声之际,苏州市吴中区的不少家长表示,受益于丰富多彩的暑期“成长圈”活动,孩子不再沉溺于游戏和网络,而是主动迈出家门,在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吴中家长们所说的“成长圈”,指的是该区近年来打造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群。从2007年起,吴中区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已形成27个区级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紧扣地方特色
基地课程让家长赞不绝口
近日,在吴中区胥口未成年人艺术体验基地,张维良竹笛艺术培训基地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成果展示演出,他们娴熟的竹笛技艺让家长们称赞不已。张维良是我国著名笛箫专家,也是土生土长的胥口人。4年前,他在胥口中心小学成立了该基地,带领弟子在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竹笛爱好者,这也是许多胥口孩子寒暑假的重点艺术课程之一。
在该区甪直镇的水八仙科普展示基地里,则是另一番光景。地产鸡头米已经成熟,这几天,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小邱陆续接到家长们打来的预约电话:“想带孩子来田里体验一下采摘鸡头米。”该基地推出的这项水八仙体验实践课程,无疑是双赢的:对吴中的孩子来说,有了深入了解家乡特产的机会;而对于当地农户来说,这也是对水八仙文化的一种展示。
紧扣地方特色是吴中区创建未成年人实践基地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悉,目前该区已经命名的27家区级未成年人社会基地,涵盖革命传统教育、忠孝礼仪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生态环保教育、机器人实践教育、爱心帮扶教育、廉洁文化教育等多种类型,能够充分满足中小学生的各种教育需求。
坚持错位发展
流动大篷车把服务送到乡镇
前不久,一辆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缓缓驶入吴中区光福镇,引来孩子们阵阵欢呼。这辆大篷车上装备了书籍车载借还系统,以无线网络联结图书馆管理系统,可装载图书3000册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流动图书馆。车内的书籍是为不同年龄段孩子量身打造的,实施全免费服务——免费办证、免费阅览、免押金、免超期费。
据介绍,这已经是大篷车开进光福镇的第三个年头。考虑到部分偏远乡镇及地处偏僻区域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假期活动资源贫乏的问题,从2014年起,吴中区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活动,随车一同送去的还有各类少儿阅读讲座,为喜爱读书的孩子带去很多了便利。
“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仅仅依靠27个实践基地是不够的。我区占地面积大,城镇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易辐射到偏远乡镇。因此,想让那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我们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把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流动大篷车就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举措之一。”吴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笔者。
财政专项支持
打造三级体系实践基地群
根据各实践基地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特点,吴中区目前已形成以辐射全市中小学生的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龙头,各具特色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为主体,乡村学校少年宫和镇(街道)、村(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及依托各级关工委组织建立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流动图书大篷车为触角的三级体系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群。
在这三级体系的基地群中,位于金庭镇的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可承接全市中小学生的校外综合实践课程,目前已接待全市中小学生45万人次,成为该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而处于基地群体系“触角末梢”的各类活动中心、校外辅导站多达180个,真正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每个孩子的家门口。
为了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精彩纷呈,吴中区还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推动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群建设。笔者了解到,该区文明办每年年初都会策划经费方案,年中调研走访各类基地,年终最终确定经费分配方案并组织讨论审议。据悉,截至2015年底,吴中区共下拨专项资金895万元,奖励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8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