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溧阳市教育局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梳理出61个制约全市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辨症施诊”——
变“问题”为教育创新发展“课题”
近日,溧阳市教育局出台了《溧阳市教育重点改革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文件中列出了22个招标项目和44个参考项目,每个项目都直指溧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文件印发的同时,溧阳市教育局还鼓励局机关科室、学校共同参与研究,通过项目研究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溧阳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研读文件后,我感觉这些课题项目,都是我们学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客观问题,很接地气。现在由教育局牵头立项,让我们申报研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溧阳一位初中校长说。
寻找问题,新局长上任先摸“家底”
溧阳市教育局局长唐洪祥说:“溧阳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不代表没有上升的空间,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实情、摸清问题,寻求发展突破口。”今年年初,唐洪祥就任溧阳市教育局局长,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了解溧阳教育的真实“家底”。
为此,唐洪祥列出了一张座谈人员邀请名单,人选包括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学区督学、教研员、高中校长、城区和农村中小学校长、职业与社会教育学校校长、公(民)办幼儿园园长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溧阳市教育局安排了10次座谈会,120多位来自溧阳市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等轮流发言,唐洪祥每次都仔细听、认真记,面对座谈的人员提出的具体困难和有效建议,他更是听得认真、记得详细。
通过座谈,唐洪祥发现一线校长、教师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是师资建设问题,由此,溧阳市教育局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专门对全市的师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采集校长领导、队伍结构、管理制度满意度、工作成效、工作状态、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大数据,理性、精准、客观地查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直面现状,理出61个突出问题
“绩效工资发放类似于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激励作用逐渐消失,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校长管理抓手越来越少。”“新高考模式即将实行,我市高中原有的教学优势正在减弱,必须提前做好新高考改革的应对。”“学校后勤管理中,专业人员比较难找,后勤人员的培训也跟不上,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调研评估工作的展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从座谈反馈到评估梳理,花了半年时间,溧阳市教育局整理出了61个问题,收集到了109条相关建议,涉及机制体制、教育经费、队伍建设、均衡发展、招生招考、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许多问题都戳到了教育发展中的痛点,有些更是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疑难杂症”。
“这些‘原汁原味’的问题看上去比较直接、尖锐,但这正是我想了解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影响或阻碍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推进溧阳教育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面对这么多制约溧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唐洪祥在行政会议上直言不讳。
转换思维,用66个项目破解难题
经过多方咨询和反复论证,溧阳市教育局决定变“问题”为“课题”,把梳理出的61个问题,以教育局确定立项研究的方式来逐个着手破解。经过酝酿,溧阳市教育局出台了《溧阳市教育重点改革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并迅速印发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集团、学区内教师‘县管校聘’试点工作研究”“学校岗位聘任、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奖励性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整体实践研究”“多所学校联合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研究”“适应江苏高考改革的初、高中联动的学校综合改革的实践研究”等66个课题项目应运而生,个个直指一线的问题与困惑。
为促进项目开展,溧阳市教育局还成立了以唐洪祥为组长的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小组下设教育现代化、县管校聘、教育评估、后勤社会化、活动课程、幼教管理、高考研究7个工作组。与此同时,溧阳市教育局还设立了专项支持资金,鼓励局机关科室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组成联合课题组,同时鼓励一线教师和优秀教师参与研究,促进项目研究破题,集全市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溧阳教育往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