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镇江润州:让校园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作者:陈瑞昌 王云苏 发布时间:2017-03-3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3月9日下午,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召开校园安全工作会,对全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提出明确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要求。3月10日,《2017年润州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要点》印发,进一步明确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重点。为了让校园成为最安全的地方,润州区的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警务室建到了每一所学校

  走进镇江实验学校的大门,一间有着蓝底白字标识的警务室特别引人注目。警务室里,防护盾牌、安全钢叉、防刺背心、强光电筒,这些“防暴级”警用器材一应俱全。

  2015年起,润州区全面推行标准化校园警务室建设。校园警务室外观与公安警务室一样,警用标志、辖区公安派出所名称、联系电话、报警电话标注得清清楚楚。警务室内的监控平台、周界报警系统、一键式报警系统,实现了校园监控和警戒的全覆盖。每所学校的警务室至少配有两名专职安保人员,并协调属地交警、消防等警力配合开展工作,每天早上上学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与学校教师、保安一起维护秩序,保证学生安全。

  事实上,早在2011年,润州区就开始成立校园保安大队,由教育局统一招聘、培训专职保安,分派到各中小学和幼儿园。“传达室大爷”换成了专职保安,校园门口传统意义上的传达室,逐步开始向警务室转型。如今,润州区的标准化校园警务室建设已全部到位,校园保安大队稳定在80人左右,人头经费由财政统一承担。学生家长们说,“派出所”就在校门口,安全感得到很大提升。

  近年来,润州区投入大量财力,加强平安校园的硬件建设。学校重点部位、重要区域、重点场所的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电子门禁逐步推广。学校门口的公共道路上设置了提示牌、斑马线、爆闪灯、减速带、限速标示、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标示。联网全区各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在区教育局中心监控室,就可以即时看到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关键部位的场景。

  一次评议会就是一次推动

  “去年学校后面围墙内的部分教学区被水淹没,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去年汛期雨后,学校后围墙外居民走道流水不畅,个别居民将学校围墙敲出大洞,流水涌入校园,我校采取紧急措施,抽干积水,封堵大洞,解除了这个安全隐患。”“学校后围墙外居民走道流水不畅这个问题虽不在学校管辖范围之内,但依然存在,如果今年再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将如何应对?”“我们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要从根源上进行治理……”

  这是在润州区召开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述职评议会上,教育局部门负责人与学校校长之间“过招”的场景。去年4月起,润州区全面推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述职评议会制度。学校负责人对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述职,局领导、责任督学、各部门负责人对述职学校的述职情况进行针对性发言并进行书面评议,述职评议结果与该校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的关键在于“评”和“议”两个字,“一方面是在督促我们教育局干部必须通过平时对基层单位进行大量的走访、考察、调研,把准学校脉搏,抓住问题关键,为学校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在倒逼学校领导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勤于思考,善于管理,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把准方向。”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今年2月15日,润州区中小学、幼儿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该市地震台举行。100多名师生参观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监测中心、防震减灾科普馆。通过互动和模拟体验,师生们感受了灾难发生时的场景,了解了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增强了对地震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提高了科学自救能力。

  润州区教育局副局长樊安成告诉记者,学校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近年来,该区逐步形成了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能力不断提高。

  以“综治宣传月”“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为契机,该区在保持宣传栏、板报、手抄报、学校广播站、班会课等原有载体的基础上,利用校园电视台、手机短信、校园网、微信等,对师生和家长开展系列化的安全教育。社区民警、法制副校长和各类校外专家,定期面向师生和家长开设各类安全知识培训、讲座。远离暴力侵害的话剧表演、模拟法庭、少年军校、校园交通志愿岗等,进一步丰富了安全教育形式。

  “去年我们投入120万元,建成了以消防、交通和防溺水为主体的安全教育体验馆,进一步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课程资源。中小学每月一次、幼儿园每季度一次,开展规范的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教育的实效。”润州区教育局安保科科长黄竞说,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为全区平安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