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扬州市积极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陈德胜 发布时间:2017-05-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德胜)5月11日,扬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并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做好全市当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充分认识和把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和特殊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按照《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要求,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面落实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安全防范、督促检查等工作职责,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严防涉恐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加强学校门卫防范,配齐门卫“八小件”和视频监控、“一键通”等技防设施,并确保能用会用;进一步规范门卫管理制度,严防来历不明人员进入校园,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学校;网购物品实行专人接管、分发、当面查验,防止发生违禁物品流入校园;规范小年龄段和幼儿的接送手续,坚持认证不认人;学生上放学时段,学校值班领导和护校队人员要提前到岗,保安人员须持械执勤,共同维护上放学秩序,防止发生暴徒袭击学生事件。保持与所在地公安、交警和社区的沟通联系,对学校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请公安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严厉打击侵害校园和伤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定期开展防暴演练,及时修订预案,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操作性,确保有事时能有效应对。

  全力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努力防范交通事故。高度重视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对校车驾驶人和随车照管人员的教育,严格落实学生接送交接、校车出车前检查等制度,坚决杜绝校车“带病上路”。会同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开展专项整治,严禁校车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逆向超车、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醒家长不让学生乘坐三轮车、拼装车和报废车等不安全车辆,及时举报非法接送学生车辆。教育自行接送学生的家长和自行上下学的学生,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安全。

  扎实做好学生防溺水工作。把学生防溺水工作作为当前及暑期学生安全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主动提醒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重点水域管理,在事故多发地设置隔离带、防护墙、警示标识等,加强巡查,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消除隐患;各学校要经常开展防溺水教育,宣传防溺水相关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不在无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或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在上放学途中下河、池塘戏水玩耍;在不能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不要自己贸然施救落水人员;暑期开始前,要求各学校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件》(扬州教育网),确保学生受教育率100%,同时发放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做好学生暑期安全防护工作,告家长书回执学校存档备查。

  高度重视校园消防安全。继续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消防设施性能良好,疏散通道畅通。认真组织疏散应急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时能够有效有序迅速疏散。加强对锅炉、燃气(油)罐等特种设备和食堂操作间、排油烟管道的检查管理,做到操作人员资质齐全、设施检验合格,管理责任到位,防护设施齐全,隐患及时排除。加强对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着重对校园电线路、停车棚进行清查和整理,防止因线路老化、负荷过高、线头裸露、充电时间过长等原因而引发短路、触电、火灾等意外事故。加强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防止学生私用大功率电器而引发火灾事故。

  积极预防师生集体活动意外伤害。高度重视集体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到组织工作严密、准备活动充分、训练方法科学、预防措施扎实。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对特异体质人员要重点关注、区别对待,坚决防止因组织不严密、准备不充分、情况不了解、处置不及时造成的意外伤害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学生课间及课外活动期间安全管理,防范发生校园踩踏及其它意外事故。

  切实做好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对照市教育局印发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常见安全隐患排查操作指南(试行)》,各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不留死角的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重点对人员集中场所,或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场所进行排查,全面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对排查出来的各类安全隐患要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间,严格落实“五个一”包案工作制度(即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及时进行整改。

  (扬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