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老教师扎根云南建起乡村图书室

作者:张源源 发布时间:2017-10-31 来源: 中国江苏网-《南京日报》

  他说,支教是一场长达10年的“蓄谋已久”,要去,必须去。

  他退休第二天只身踏上去云南的火车,6年了,期间只回过南京3次。

  他为适应高原环境,退休前坚持锻炼身体,提前买好保险“不给别人添麻烦”。到达云南曲靖茨营希望中学后,他翻山越岭家访,征书建图书室,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理想。

  他叫孙宁生,今年66岁,退休前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2011年,退休后的他与老伴双双赴云南支教,上课、建图书馆,陪伴留守儿童。听到有人喊“孙老师”,他的脸上会露出微笑,那是他心目中最好听的称呼。

  支教,是一场10年的“蓄谋已久”

  “这件事,我算是‘蓄谋已久’,10年前就决定了。”说起支教,孙宁生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考虑到要去支教的地方大多是山区,我就带着学校老师们定期爬山锻炼身体。在选定云南前,我跟老伴去过海南岛、东北、内蒙古、宁夏,就是为了选个我们俩都能适应的地方……”

  孙宁生是“老三届”,1969年在扬州宝应插队,1978年考上大学,人生的轨迹也随之改变。上了大学、有了工作,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但孙宁生始终无法忘记插队的那段经历:没东西吃时,是乡亲们不声不响地递给他一块饼子或是半碗咸菜;患上疟疾时,又是乡亲们扶着他去诊所,一直陪着他。1998年起,孙宁生去了好几次宝应,发现当地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逐渐不会再发生孩子辍学的情况。“全国其他地方呢?”孙宁生问自己。渐渐地,他在心中有了一个关于支教的模糊念头。

  为寻找适合退休后支教生活的地方,2001年,孙宁生开始带着老伴到处“旅游”,目的就是挑一个环境气候适宜,老两口既可以发挥余热,又能养老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足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越了大半个中国。

  2007年春,孙宁生在网上看到有志愿者公布一份名单,说全国有1100所“最需得到帮助的希望学校”,其中两所位于云南曲靖,并且都在茨营。身为一名地理老师,孙宁生对地名格外敏感,他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地方。后来孙宁生到云南旅游,碰巧遇到一位导游就是曲靖人,这位导游曾当过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工资太低后来才改行。

  定了!云南,曲靖!先去茨营这个地方看看……

  退休次日启程,名校老教师上门“自我推销”

  2011年1月,孙宁生退休了。退休第二天,学校的手续还没办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坐上火车,向云南奔去。出发时,他并不认识云南的任何人,没有人接他,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不是曲靖,下一站该是哪儿。

  1月13日,孙宁生乘坐155次列车颠簸了42个小时,抵达云南曲靖。他把行李丢在招待所,出门买了份曲靖地图,还拨打当地114查询台,想给自己定一个“目的地”。

  通过这些手段,他得知曲靖城区有一所“希望学校”,用了1个多小时找过去,终于在建材商店和汽配工厂中找到一个挂着“希望学校”的牌子。不过,这里只是一所私人办的高考补习学校,并非他的目的地。想到自己几年前网上看到的“最需要帮助学校”名单,孙宁生决定,到茨营去看看。

  1月17日,周一,在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指引下,孙宁生坐上了去茨营的农村客车。这车上只有七八个座位,车上还运着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配件和几袋大米,他只能坐在一个小圆凳的“加座”上。

  一个半小时后,孙宁生打听着来到了曲靖茨营希望中学门口,掏出随身证件跟门卫好说歹说,终于见到了学校的校长。

  “我来自南京,是一名退休老师,我可以为学生们上地理课、历史课、政治课,我还能在一定时间内募集图书,为学校建一个图书室;还可以想办法筹集一些旧电脑来,也让山里的孩子们知道互联网……”一见学校校长,身为南京名校退休老师的孙宁生,迫不及待地开始“推销”自己。

  曲靖茨营希望中学当时确实需要一个图书室,再加上孙宁生诚恳的介绍和“推销”,学校最终同意,让孙宁生先在校内筹建图书室。

  6年间仅3次回宁,“留守孩子们更需要我”

  孙宁生就这样留在了茨营,一呆就是6年多。6年里,他只回了南京3趟,第一次是为了南师附中的校庆;第二次是为了老伴看病;今年10月他第三次回到南京,是因为南京的学生们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回来体检。

  为了不给校方添麻烦,孙宁生自己在曲靖租了一套房子,买床被子,买个锅,再拎点米、种点菜,在曲靖的“家”就这么撑起来了。老伴住曲靖,孙宁生则在学校图书室旁的一间危房里,支一张床住下,只有周末才回城区。

  他向在南京的同事朋友们求助募集图书,要求是“希望收集的图书最好是三类:科普读物,能增加农村学生的知识;励志书籍,使农村学生建立自信;中外名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一年多的时间里,2万册图书和8000余册杂志从全国各地打包运来,由孙宁生把它们整理上架,孩子们读书时遇到问题,也由孙宁生来答疑解惑。

  6年来,逢年过节,孙宁生几乎都是在云南度过的,因为那里有太多的孩子,更需要他这个老师的陪伴。茨营希望中学里有个孩子叫云云(化名),是孤儿,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中条件十分艰难。有一年过年前,孙宁生送了云云一段南京香肠和半只盐水鸭作为“年货”。孩子拿过礼物时眼睛都是亮的,翻来覆去地看,看了一会突然抬起头来,看着孙宁生说:“老师,你到我们家过年吧,我们家今年有肉吃了……”

  6年来,孙宁生把自己的退休收入都贴给了云南的孩子们,他翻山越岭去家访,看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上是否有自己力所能及帮助解决的困难。今年,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正为着学费发愁,孙宁生得知后便在南京的朋友圈里奔走,为学生找到“一对一”的资助。

  6年来,孙宁生在云南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孩子们受到他的影响选择读师范专业,将来投身教育,延续孙老师的道路。而在孙宁生的影响下,他在南师附中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子女也纷纷加入云南支教行列,人数已超百人。

  范亮是孙宁生在南师附中教过的学生,他今年也去云南走了一趟。“有些孩子家住得很远,我们开车都要开好久。到了学生家中,孙老师跟他们都认识、都去过。真不知道孙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范亮说。

记者张源源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