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1+2+N”:夯实华夏根基 打开国际视野

作者:朱晓芳 发布时间:2018-01-24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围绕“传统文化”和“国际理解”两个目标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具有“华夏根基、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为此,学校构建和实施“1+2+N”特色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与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以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夯实“一统”国家课程,坚固全面发展基石。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设所有国家规定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保障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开发“两化”校本课程,加强中外教育共融。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分解、整合,有机衔接,制定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一”,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在国家课程要求基础上得到全面拓展。

  学校引进和借鉴《典范英语》和《体验英语少儿英语阅读》,组建“校本课程二”,实现国际课程校本化。学校以科研为引领,搭建互动平台,加强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同时举办国际语言文化交流研讨会,以加强资源统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学校还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特色发展的主渠道,以此为抓手,编写以《食为天》《礼为先》等国际理解教育系列校本教材,践行校本课程国际化。

  此外,学校还与澳大利亚维州瑟普尔小学建立合作文化交流项目,共同开发“中澳文化瞭望”“世界传统文化集萃”“国际礼仪常识图解”“全球发展核心问题与未来世界”等课程。

  整合“N个”实践活动,凸显课程建设实效。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开展中外研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等各类活动,以增强课程建设的内在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

  中外研学双边化——学校深入挖掘和研究吴地文化精髓,为传播继承吴文化提供资料素材,为吴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使苏州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在对外传播吴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掌握文化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实践课程生本化——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入手,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昆曲、评弹、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吴语、园林、名街考古以及小语种、建模、轮滑球等课程,还开发语言类、思维类、运动类三大类多个系列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主题活动课程化——学校将入学教育、校园节日、主题班会教育等活动课程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编写成册,如《开学第一天》《课堂学习》《我的家庭》《小主人》《健康你我行》《交通安全》《沟通常识》《学会学习》以及《文明与礼仪》等。这些小册子以学校里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引子,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堂堂正正的小公民。

  学校以“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为发展目标,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强化学校全员“大题小做”的大专题研究和“小题大做”个人微课题研究,开展“一题一论”“一师一课”“一得一讲”活动,分阶段落实课堂四化状态:合作学习自动化、方法多样儿歌化、思维活跃问题化、习惯养成层次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增质减负,通过变革教学方式落实课程改革。学校还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发并使用专题评价量表,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用数据和实录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分析,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实施自评、他评的多方评价方式,切实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作者系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周灵

“1+2+N”:夯实华夏根基 打开国际视野
发布时间:2018-01-24   
来       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围绕“传统文化”和“国际理解”两个目标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具有“华夏根基、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为此,学校构建和实施“1+2+N”特色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与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以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夯实“一统”国家课程,坚固全面发展基石。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设所有国家规定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保障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开发“两化”校本课程,加强中外教育共融。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分解、整合,有机衔接,制定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一”,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在国家课程要求基础上得到全面拓展。

  学校引进和借鉴《典范英语》和《体验英语少儿英语阅读》,组建“校本课程二”,实现国际课程校本化。学校以科研为引领,搭建互动平台,加强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同时举办国际语言文化交流研讨会,以加强资源统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学校还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特色发展的主渠道,以此为抓手,编写以《食为天》《礼为先》等国际理解教育系列校本教材,践行校本课程国际化。

  此外,学校还与澳大利亚维州瑟普尔小学建立合作文化交流项目,共同开发“中澳文化瞭望”“世界传统文化集萃”“国际礼仪常识图解”“全球发展核心问题与未来世界”等课程。

  整合“N个”实践活动,凸显课程建设实效。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开展中外研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等各类活动,以增强课程建设的内在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

  中外研学双边化——学校深入挖掘和研究吴地文化精髓,为传播继承吴文化提供资料素材,为吴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使苏州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在对外传播吴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掌握文化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实践课程生本化——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入手,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昆曲、评弹、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吴语、园林、名街考古以及小语种、建模、轮滑球等课程,还开发语言类、思维类、运动类三大类多个系列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主题活动课程化——学校将入学教育、校园节日、主题班会教育等活动课程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编写成册,如《开学第一天》《课堂学习》《我的家庭》《小主人》《健康你我行》《交通安全》《沟通常识》《学会学习》以及《文明与礼仪》等。这些小册子以学校里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引子,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堂堂正正的小公民。

  学校以“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为发展目标,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强化学校全员“大题小做”的大专题研究和“小题大做”个人微课题研究,开展“一题一论”“一师一课”“一得一讲”活动,分阶段落实课堂四化状态:合作学习自动化、方法多样儿歌化、思维活跃问题化、习惯养成层次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增质减负,通过变革教学方式落实课程改革。学校还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发并使用专题评价量表,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用数据和实录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分析,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实施自评、他评的多方评价方式,切实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作者系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