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促进“每一个”的发展

作者:王艳芳 曹阳 发布时间:2018-06-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站在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三贤广场上放眼远望,该校教学楼均以“亮”为首命名,如“亮德楼”“亮采楼”“亮识楼”。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校正是以“亮我教育”为切入口,践行“适合的教育”,不仅构建了一套“亮我课程”,还打造“亮我课堂”,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亮”出自信和优势。

  李堡镇中心小学的做法,是海安教育人基于差异、尊重个体,为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缩影。在海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校校有特色

  在海安市曲塘中学,《国学》《唐宋诗词阅读》《典范英语》《生活英语》等校本阅读课程已达14门。学校每周开设4节课供学生选择,并进行“双语”阅读和交流。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了跨文化意识。2017年,该校“农村高中学生双语阅读实践的课程开发研究”被列入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在海安教育人看来,“适合的教育”应是体现办学特色的教育。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海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要求各校着眼本校整体发展,准确定位学校文化特质,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构建特色体系,并以项目创建为平台,将特色建设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提升特色发展品位。

  地处里下河水乡的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幼儿园,凭借农村园特有的资源优势,带孩子们到大自然探索。春天,孩子们在田野放风筝、挖野菜、捉小蝌蚪,观察种子的生长、树木的变化;夏初,孩子们来到菜园,摘下爬上篱笆的扁豆,看西瓜、南瓜逐渐成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乡土资源的实践中,一个个具有园本特色的温情课程、趣味课程、生活课程悄然生成。”园长彭月华说。

  学校要办出特色,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海安为教师发展开启“私人定制”模式。各校依据教师不同发展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同时,关注教师有什么、爱好什么,给教师创造发展特长、展示特长的机会,打造“特长教师群体”,为特色办学提供有力支撑。

  人人能成才

  贾凡是海安市紫石中学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体育特长突出。对此,学校专门为其定制培养方案,加强体育训练。初中3年,贾凡多次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前不久,他被确定为海安高级中学特长生招收人选。“践行‘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都得到发展。”该校副校长赵俊说。

  在践行“适合的教育”过程中,海安要求所有学校组建社团、所有学生参与社团,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特色社团、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项特长,同时实行多元化、系统化评价,给每个学生出彩的机会。

  以海安高中为例,目前该校已有学生社团132个,其中学生自建社团104个,覆盖公益、人文、社会、经济、科技等5大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研发了一套校内综合素质网络评价体系,学生可在网络成长平台上记录自己参加社团的情况。高三毕业时,平台会筛选出反映个人特质的10项典型事例,并制成个人推介材料,展现不一样的“每一个”。

  海安市海陵中学学生季娟爱好书法,经常参加各种书法活动。“以前爸妈总担心我因参加书法活动而影响学习成绩,现在他们可放心了。我的爱好不仅得到了发展,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季娟说。

  社会共参与

  “‘适合的教育’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在海安县教育局局长汪宁看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格局。

  每天傍晚,海安市曲塘镇家长学校社区辅导站总是排满了前来咨询的家长。由心理咨询师、家长学校专业人员和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定时定点来到辅导站,对社区内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向家长提供育儿指导。

  2009年,海安整合区域内家庭教育资源,成立全国首个独立编制、独立办公、独立核算的家长学校总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覆盖、网络化新型家长学校体系,编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父母操作手册》。在这支由专职家教人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家庭教育队伍带领下,“孩子入学学习,家长入校培训”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动场景。

  几年来,家长学校总校累计组织大型培训活动168场次,培训家长91632人次,免费发放培训材料80多万份,免费赠书10000多册。家长人均参与培训活动每学年8课时以上,家长受教育率达95%以上。“家长公益大讲堂”“爸爸妈妈进课堂”“家园共育”等模式,已成为海安家校共育常态。“培训中,我学会了挖掘孩子潜能,不再只看重学习成绩。”学生家长李敏说。

  “‘适合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最好的诠释。”汪宁表示,海安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责任编辑:周灵

促进“每一个”的发展
——海安践行“适合的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18-06-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站在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三贤广场上放眼远望,该校教学楼均以“亮”为首命名,如“亮德楼”“亮采楼”“亮识楼”。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校正是以“亮我教育”为切入口,践行“适合的教育”,不仅构建了一套“亮我课程”,还打造“亮我课堂”,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亮”出自信和优势。

  李堡镇中心小学的做法,是海安教育人基于差异、尊重个体,为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缩影。在海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校校有特色

  在海安市曲塘中学,《国学》《唐宋诗词阅读》《典范英语》《生活英语》等校本阅读课程已达14门。学校每周开设4节课供学生选择,并进行“双语”阅读和交流。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了跨文化意识。2017年,该校“农村高中学生双语阅读实践的课程开发研究”被列入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在海安教育人看来,“适合的教育”应是体现办学特色的教育。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海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要求各校着眼本校整体发展,准确定位学校文化特质,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构建特色体系,并以项目创建为平台,将特色建设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提升特色发展品位。

  地处里下河水乡的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幼儿园,凭借农村园特有的资源优势,带孩子们到大自然探索。春天,孩子们在田野放风筝、挖野菜、捉小蝌蚪,观察种子的生长、树木的变化;夏初,孩子们来到菜园,摘下爬上篱笆的扁豆,看西瓜、南瓜逐渐成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乡土资源的实践中,一个个具有园本特色的温情课程、趣味课程、生活课程悄然生成。”园长彭月华说。

  学校要办出特色,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海安为教师发展开启“私人定制”模式。各校依据教师不同发展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同时,关注教师有什么、爱好什么,给教师创造发展特长、展示特长的机会,打造“特长教师群体”,为特色办学提供有力支撑。

  人人能成才

  贾凡是海安市紫石中学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体育特长突出。对此,学校专门为其定制培养方案,加强体育训练。初中3年,贾凡多次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前不久,他被确定为海安高级中学特长生招收人选。“践行‘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都得到发展。”该校副校长赵俊说。

  在践行“适合的教育”过程中,海安要求所有学校组建社团、所有学生参与社团,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特色社团、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项特长,同时实行多元化、系统化评价,给每个学生出彩的机会。

  以海安高中为例,目前该校已有学生社团132个,其中学生自建社团104个,覆盖公益、人文、社会、经济、科技等5大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研发了一套校内综合素质网络评价体系,学生可在网络成长平台上记录自己参加社团的情况。高三毕业时,平台会筛选出反映个人特质的10项典型事例,并制成个人推介材料,展现不一样的“每一个”。

  海安市海陵中学学生季娟爱好书法,经常参加各种书法活动。“以前爸妈总担心我因参加书法活动而影响学习成绩,现在他们可放心了。我的爱好不仅得到了发展,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季娟说。

  社会共参与

  “‘适合的教育’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在海安县教育局局长汪宁看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格局。

  每天傍晚,海安市曲塘镇家长学校社区辅导站总是排满了前来咨询的家长。由心理咨询师、家长学校专业人员和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定时定点来到辅导站,对社区内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向家长提供育儿指导。

  2009年,海安整合区域内家庭教育资源,成立全国首个独立编制、独立办公、独立核算的家长学校总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覆盖、网络化新型家长学校体系,编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父母操作手册》。在这支由专职家教人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家庭教育队伍带领下,“孩子入学学习,家长入校培训”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动场景。

  几年来,家长学校总校累计组织大型培训活动168场次,培训家长91632人次,免费发放培训材料80多万份,免费赠书10000多册。家长人均参与培训活动每学年8课时以上,家长受教育率达95%以上。“家长公益大讲堂”“爸爸妈妈进课堂”“家园共育”等模式,已成为海安家校共育常态。“培训中,我学会了挖掘孩子潜能,不再只看重学习成绩。”学生家长李敏说。

  “‘适合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最好的诠释。”汪宁表示,海安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