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江苏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开展抗战记忆寻访活动

作者:李攀 李润文 发布时间:2015-08-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校媒开展抗战记忆寻访活动 在生命书写的故事里上历史课——

与抗战老兵们的一次特殊“旅行”

“peace,和平,中文13划,英文5个字母,却是要那些军人一生去守卫的。”淮阴师范学院学生王爽在参观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在朋友圈更新了动态,“我们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开创未来”。

这个暑假,江苏省委宣传部举办“抗战记忆”寻访活动,共青团江苏省委、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组织中国(江苏)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记者们开展抗战遗址和抗战老兵寻访活动。

王爽是南京寻访组的成员。7月22日上午,他们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李剑锋。

“我这一辈子,就是跟党走。”李剑锋边说边打着手势。坐在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地面上,年迈的李剑锋挽起裤脚,露出脚踝,脚踝处的弹痕仍清晰可见。对李剑锋来说,关于抗战的那些事再熟悉不过了,“但意义却是重大的,我要讲给晚辈听”。

“那时我还小,但清晰记得日军进攻台儿庄。”李剑锋说。有一次,他看到庄里父老乡亲们向山里逃难,日军开着铁甲车疯狂向逃难的人群开枪射击。“杂乱的枪声,还有叽里呱啦的喊叫声。”李剑锋记忆犹新。于是,在1941年,年仅16岁的李剑锋便投身革命工作,1944年入党。

郦德生曾经担任滇军60军184师的勤务员。“台儿庄战役一场恶战下来,3个师就剩下1个师了。”郦德生含泪回忆道。1938年3月下旬,60军奉命前往增援徐州。经过27昼夜血战,60军伤亡过半,官兵由4万人减员至两万余人。

“我们治军有个规矩:前面伤刀箭者,奖;后面伤刀箭者,惩。”郦德生说,并且至今仍记得60军184师的一句名言:“我们决不能贪生怕死,去做背脊挨子弹的逃兵!”

孟昭胜“九死一生”的故事让连云港寻访组队员印象深刻。

1940年秋,他所在的八路军部队发起北桥战斗。孟昭胜作为突击班的一员,率先发起冲锋。“当我们冲到一个院子时,子弹全打光了。”孟昭胜说,“我们就和鬼子拼刺刀。”最后打退了日军,可是全班只剩下孟昭胜等3个战士。不久,日军又返回来搜索。

“我和战友趴在尸体中一动不动,等鬼子走近再拼。”孟昭胜表情凝重地说。有个日本兵到院子里挨个儿翻腰包。当他走到战友身边时,战友跳起来和日本兵扭打了起来,孟昭胜一跃而起举起枪托砸向日本兵的头部,日本兵惨叫一声倒了下去。孟昭胜便和战友爬上一棵柳树打算越墙突围,刚要跳出院墙时,“唰!”,一颗手榴弹掉在他肩膀上,“咝咝咝冒着烟”。说时迟那时快,孟昭胜抓起,就扔回院子里,成功脱离虎口。

故事不仅仅是这些。这个暑假,109名老兵给来自江苏省23所学校的63名大学生上了一节最真实的历史课。期间,这些大学生还寻访了抗日山等45处抗日遗址和场馆。

“老一辈打下江山,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来之不易。将老人们的精神传扬出去,会是陪伴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宿迁寻访组的蔡秀菊在总结中说,“但以前我觉得这些话都比较空洞。”

在7月15日活动启动仪式上,江苏高校传媒联盟副主席王俊杰作为大学生代表发言说:“大学生记者通过实践寻访、调研,了解历史和国情,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在抗战纪念活动中发出当代大学生的声音。”

“每次采访前,都得提前几天上网查阅资料,打电话约好时间,买好礼品去看爷爷奶奶们。”来自南京大学的尹联说,“三十六七摄氏度的高温,但同学们都不抱怨。”

寻访中,有好几位老兵刚刚去世,有的老兵已经失聪,有的不能开口说话。

扬州寻访组成员韩宾伟说:“老兵老了,也许一次睡着后,就不再醒来。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寻访,再晚就来不及了。”

看着病痛中的老兵们讲起当年抗战泪流满面,大学生们一度很矛盾,我们揭开了他们当年的伤疤和痛苦回忆,这个寻访到底值不值得?当看到老兵们的热情和对大学生们的殷切希望时,他们又释怀了,在这个纪念胜利时刻,老兵是纪念活动的主体,铭记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捍卫和平才是最好的纪念。

在采访中,老兵们方言浓重,加上口齿不清,大学生只能仰仗“翻译”,通常需要反复听。他们的部队番号、抗战时代的用语和反复提到的地名还要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核实。

寻访期间,大学生们主动在微博、微信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大学生郑玉婷说:“暑假我本来可以去三亚赶海,去西藏牧歌,去西安追忆,但我却在另一种特殊的旅行中,收获了一番厚重的感动!沿着历史的年轮,奔波在泰州、淮安各个市区、乡镇,通过实践寻访、调研,了解到最真实的抗战历史,触及藏在灵魂深处的感动!”

(南京大学 李攀 记者 李润文)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