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不改革 学校体育难回归
熊丙奇
龙腾虎跃
刘会会摄
接连发生的学生长跑猝死事件,让社会对学生的体质状况深为忧虑,同时也担心学校体育的走向——如果教育部门、学校担心出安全事故,纷纷取消中长跑项目,那么,学生的体质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好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都表态,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以各种借口取消学生的体育运动。
体育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制度,建成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为导向的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机制,并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公示。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这些“药方”的效果有待观察。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弄虚作假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推进的结果就可能是,在排名的压力下,各地大搞形式主义,所有学校学生或许能“测出”很好的体质,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
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门更重要的作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多年前,教育部就曾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可这一措施在不少地方未能实现,否则也就不会存在中学生运动会取消中长跑项目的问题了。长期坚持锻炼的学生难道怕跑1500米、3000米?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缺乏体育运动的场地,学生集中锻炼就像“下饺子”,导致每天锻炼一小时流于形式。
二是落实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管理部门认为,将学生的体质测试情况纳入学校的政绩考核,就会引导学校重视体育,这并非教育家办校的思路。我国的学校体育边缘化,除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还与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有关。学校一切工作主要围绕高考转,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另外,校园安全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学生被“圈养”,体育锻炼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不少男孩、女孩,现在就成了“宅男”“宅女”,到了大学,没有体育运动习惯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学校体育要做得风生水起,关键是学校要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受过多干扰。学校可自主设置体育项目,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当前,有很多学校上体育课,只让学生训练体育达标测试的项目,这让本来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也变得面目可憎。如果学校设立各类体育运动队,让学生自愿参加,上课就在运动队里训练、比赛,这不就增加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了吗?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然会在比赛中得到提高。
三是推进考试评价社会化。目前,有人提出,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由此引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这仍旧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模式。要让中小学自主办学,就有必要推进考试评价社会化。学生参加升学测试,是学生自己的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考试社会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校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按照这一改革精神实施考试评价社会化,中学就可自主教学,大学则可依据学生中学平时成绩以及社会评价成绩,选拔录取学生。
说到底,在“教招考一体化”的教育管理、考试体系中,学生体质下降难以避免。不纳入考试,体育被边缘化;纳入考试,体育将应试化,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整体改变学生的体质状况。如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学校体育要回归本质,也需要推进教育管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nextpage]
学生体质不是“考”出来的
湖北省监利县福田中学 黄鉴古
当前,中小学生体质不断下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把体育纳入考试就能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吗?笔者认为,这只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这里前些年体育是纳入中考的,计30分。七、八年级每周开两节体育课,名曰体育课,其实是“放羊课”,学生自由活动,九年级则一节体育课也没有。体育中考时,常有作弊现象,以确保几个“尖子生”能达到“优秀”就行了,其余则顺其自然。因为常发生作弊现象,体育中考饱受诟病,后来体育中考被废除。近年,又兴起体育中考,但情形依旧。对此,笔者认为,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绝不是改善学生体质的有效办法,反而容易滋生腐败。
要有效改善学生体质,笔者认为,应多项措施并举。一是要求学生三餐吃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把吃饭当成副餐,把吃零食当成正餐,主次颠倒。一些零食高热量、低营养、添加剂多,怎能满足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怎能不危害学生的身体?为此,家庭、学校应联手教育、引导学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上齐上足体育课,体育活动要多样化。体育课要真正“上”起来,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动”起来,并且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三是让学生参加劳动。劳动是强身健体的“灵丹妙药”,学校可适当安排些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学校要拿出自己的“运动处方”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袁冲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眼下,5年光景已过,学生的体质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解题核心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拿出自己的“运动处方”,切实治理学生体质下降这一顽疾。
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教育部印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各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同时将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明确的工作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锻炼活动。
实施有效的工作方法。学校教务部门应通盘安排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要改变以往集中“领器材→活动→收器材”的模式。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如跳绳、毽球、呼啦圈等,可以让学生自备;在学校各运动场所设置“阳光体育超市”,摆放一些常用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让学生可以随时取用。这样做,既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导向还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实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教师漠视甚至唱反调。学校在转变观念、改革考核机制的同时,要组织有关人员,做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检查记录,并每年对各班的学生进行统一的体质测试,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工作落实到位、行动迅速、成效显著的给予一定奖励;对随意拖课、无故缺位、出工不出力的给予一定惩罚,并与教师的评先评优、年度考核、年终绩效发放等挂钩,进一步浓厚学校上下落实、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nextpage]
观点集萃
以美健体 以美育人
每天,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具有艺术性,体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在大课间活动中,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发挥音乐的作用,把握好活动的节奏,充分把音乐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我们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用音乐来指挥队伍,让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声中,自由地、有节奏地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踏着轻松愉悦的节拍,进行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欣赏美,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实现了以美健体、以美育德的目的。
——丹阳市界牌中学 王国忠
社区应为学生活动提供方便
学校是提升学生体质的最重要力量,每所学校都应花大力气做好体育工作。一是改变观念。学校的教学工作不只是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体质的提升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二是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学生体质检查,建立每个学生的体质数据库,以便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对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学校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能满足学生生长需要的营养餐。三是阳光体育活动正常化、持久化。除了体育课,如果学生每天在校保持锻炼一小时,甚至还要多,那么学生的体质还会持续下降吗?四是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社会也要关注学生的体质。社区活动中心或乡村文化中心应向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活动用品,甚至可以在节假日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孩子走出家门,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兴化市唐刘学校 薛茂红
“四管齐下”增强学生体质
健康是1,其他所有的东西,譬如事业、财富、爱情、婚姻、名利、地位、理想等等都是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才有价值,才会越多越好。如果前面的1没有了,后面的东西再多,最终还是0。换言之,健康是成功的本钱,虽然不能说“有了健康就拥有了一切”,但是如果没有了健康就真的会失去一切。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明白。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健康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人们常常等到真的出了问题,才发现健康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破解学生体质下降之困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增强健康意识。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与习惯,但最先需要改变的也是观念与习惯。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效果。鉴于此,学校等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橱窗、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家长、教师、学生宣传强身健体方面的知识,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合力与良好氛围,从而使体育锻炼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
纳入考试范围。实践证明,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当的外力能够激发更大的内力。虽然仅凭“考试”,无法完全破解学生体质下降之困,但是谁又能否认此举之效?考试仅仅只是手段,其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这需要有关部门、专家积极进行探索、引导。
丰富活动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校的体育课或者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等,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体育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期盼这样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恐怕最终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学校要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
加大督查力度。虽然检查不是目的,但是及时有效的督查会促使工作朝着更加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凡事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建议有关部门对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应考核制度,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真正督促学校认真开展好各类体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必闩[nextpage]
他山之石
英国:体育运动是学生的生活方式
英国人从来都不缺少体育运动,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就没有闲着的时候,而且特别注重肌肉的训练。学生下课以后打招呼时都是问去参加什么运动。
英国人觉得,“统一安排体育课”的效果未必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没有乐趣的锻炼是不可取的”。在英国不少学校里,每周三下午都不安排课程,专门留出来给各个体育社团活动。通常体育社团每周组织3次训练,周三下午这次训练的规模是最大的。
对于体育运动,英国学生的选择余地极其丰富,击剑、板球、马术、田径、自行车、赛艇、篮球、曲棍球、健身操、壁球、潜水、飞盘、排球、滑雪、滑翔伞……每个项目社团大约会有30名固定成员。
美国:各阶段学校都有联赛
美国小学体育主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控制自己身体和认识自己身体的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有:三年级以下是韵律舞蹈、游戏、体操。四至六年级在学习低年级内容的同时,增加了一些结构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并开始运动项目的学习,另外还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生理知识,增强户外活动能力。
中学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在中学,对体育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州要求学生每天有一节体育课,必须上4年。有的州要求中学生必须上两年体育课,后面两年选修。有的州,中学只要求学生在某一年选体育课,也就是有的学期可以不选。但是总共加起来在中学里要有2~3年必修体育课。为了得到中学学业证书,学生必须选修体育课,体育课与毕业要求是相关的。中学体育课通常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任教。
美国最大的59所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大约10500个运动奖学金名额,运动奖学金金额足以让学生轻松度过大学的学习生活。此外,大学运动还是通往职业运动的必经之路。成为职业运动员是美国许多青少年的梦想。
在美国,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运动代表队和相对应的联赛。
——江姣选摘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