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获奖数居各省第一
江苏,创新实力锻造精彩成果
中国江苏网1月11日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在1月10日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江苏军团”大放光彩:48项通用项目成果喜登榜端,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省份第一,江苏“科技人”不凡的创造实力充分彰显。
此次江苏获奖成果亮点纷呈。一是获奖层次高,我省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为确立我国在相关领域国际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技术发明奖励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占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的近1/5。三是民生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我省农科院等单位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传感医生”24小时监测大跨桥健康
“我们在润扬大桥上装了9类269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监视着大桥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土木工程学院李爱群教授科研团队专家,用实例解说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神奇。
我国公路桥梁数量居世界第一,但对长大跨桥梁的维护却是薄弱环节,传统的做法是人工养护。由于长大跨桥梁体量很大,所处地理位置复杂,人工巡检有很多够不着的“死角”,且成本极高。总造价在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长大跨桥梁,每年的养护费用要几百万元。
“我们的研究攻克了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科研团队成员之一的李兆霞教授介绍,“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主要是通过在桥梁关键位置安装多个传感器,从而全天候掌握大桥工作状态,了解桥梁在重车过桥、船只撞击、台风、大雪、地震等环境下的结构状况,当关键控制性指标超过设计控制值时会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专业人员作出科学判断,把握控制桥梁结构安全。”
在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这项成果成功应用于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及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10余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跨桥梁,创造直接、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
电视机可折叠不再是遥远梦想
“有了这种材料,借助其很好的柔性,做出能卷曲的电子书、可折叠手机或电视机,都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此次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成果“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将在显示、照明、能源等领域大放异彩。
“有机光电子”到底是什么?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范曲立解释说,早期的光电子原件主要是用无机半导体材料硅晶制造的,比如太阳能片、芯片等。上世纪70年代,人们意外地发现,一些特殊塑料居然可以导电甚至发光,这意味着制造柔性、可塑性好的塑料“有机二极管”成为可能,这个发现也催生了后来的“有机光电子”学科。
“有机光电子”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范曲立说,有机光电子材料看上去就是普通的白色粉末,但如果将一层薄薄的有机材料涂在屋顶、墙上甚至是衣服上,有电流通过时,就会有清晰、鲜艳又有立体感的图像呈现,并且在色彩度等方面比液晶和等离子都更有优势。比如,目前备受全世界关注的OLED技术,就是有机光电子材料通电后能发光性能的应用。
黄维院士领军的团队,上世纪90年代初即介入有机半导体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团队之一。作为我国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黄维20多年如一日专注于有机光电子学科的原创性、前沿性、系统性研究,获得累累硕果:不仅拥有百余项专利技术,还创建了4家有机光电子产业公司。
冷却肉新技术让百姓“放心吃”
“运用我们的技术,通过宰后低压电刺激,可使牛肉嫩度显著提高。”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肉品质量分级技术,其“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此次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冷却肉是宰后经过充分冷却,并在后续的加工、贮运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1℃-7℃的生鲜肉,其优点在于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营养流失,品质得到保持和改善,在发达国家已替代热鲜肉成为生鲜肉的主要生产消费形式。”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冷却肉生产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生产技术及工艺落后,关键装备依赖进口,品质难以控制,冷却干耗大,货架期短,每年因异质肉和冷却干耗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元。
为改变现状,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经过多年努力,揭示出冷却肉保水性、色泽、嫩度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确定了冷却肉品质关键控制点,形成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理论基础。
“我们在国内首创了用于冷却肉加工的高效雾化智能化喷淋装置;研制出的间隙式和连续式盒装气调保鲜包装机、冷链不间断装置等,实现了对腐败微生物的有效控制,延长了货架期。”这位负责人说,该技术和装备由课题组与雨润集团和苏食集团合作完成,现已在国内30多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链接】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均为南大校友
【新闻人物】
1月10日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张存浩、程开甲两位科学家,跟我省两所985高校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均“沾亲带故”。
张存浩、程开甲两位院士,均为南京大学校友。张存浩院士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化工系,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现为南京大学名誉校董,同时也是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程开甲院士是江苏吴江人,1946年留学英国,1950年回国后曾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
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张存浩院士
习近平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颁奖
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存浩院士,10日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张存浩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上世纪60年代,他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70年代,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核试验科技创建者程开甲院士
习近平向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院士,10日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华日报》1月11日报道 蒋廷玉 吴红梅)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