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南京江宁:以评促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迈向新境界

作者:叶春生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叶春生)2014年4月2日,全省基础教育评建工作研讨会在江宁举行。与会代表集体考察了江宁区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记者专门采访了江宁区教育局局长朱慧同志。

朱慧局长首先介绍了江宁的自然经济概况与教育事业情况。他说,江宁区位优越、人口集聚。从东、南、西三面环抱六朝古都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区域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常住人口117.3万,流动人口超过60万。2013年,江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争先进位至全省第三。如今的江宁,呈现出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社会更加和谐的良好局面。得先气之风,借时代之力,江宁教育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区有成型幼儿园74所,初中23所,小学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级中学5所,民办中小学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近年来,我区借助省教育评估倡导之势、推动之力,始终紧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思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强化内涵发展,逐步深化教育改革,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拥有四星级高中3所、四星级职业学校1所、三星级高中1所。42所幼儿园达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十一五”,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江苏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等,基本囊括“十一五”期间省厅颁发给县(区)的所有奖项,教育事业在全省实现了争先进位。“十二五”以来,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区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在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点”评选中,区教育局成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一家上榜单位。

谈到教育评估的作用,朱慧同志充满感情,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回顾与阐述。

创建评估为江宁教育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有人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教育发展方向正确,努力才能有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学前教育示范区、星级高中、优质园这四项创建评估无一不是引领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四项创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坚持发展、公平、惠民的导向;坚持政府履责、凝聚合力、实干兴教的导向;坚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推进的导向;坚持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深化内涵的导向,指引着区域教育逐步迈向更高水平的新境界。“四项创建”既关注基础教育的重点,又重视基础教育的两端;既涉及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评估,又兼顾学校(幼儿园)发展的评估。新时期,我省的教育评估再次强化教育现代化建设,今年将“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摆上重中之重位置。

江宁教育人深刻领会省教育评估的价值诉求,一路走来,先后对区高级中学、秦淮中学、天印高中、临江高中四所高中实施了星级高中创建;对示范幼儿园、百家湖幼儿园等42所幼儿园实施了省优质园的创建;在去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的基础上,随即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工作,同时今年我区还开启创建“学前教育示范区”。这一系列的创建,全面提升了江宁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创建评估不仅为江宁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还让我们学到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推动机制与方法。近年来,我们秉持“以评促建”的思路,曾陆续确立“信息化建设年”、“教科研提升年”、“课改推进年”等主题年,促动学校、幼儿园着力强化硬软件建设,深入开展系列提档升级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江宁区中小学办学效能评估”等工作,努力实现“让江宁教育成为江宁的品牌,让江宁人以江宁教育为豪”的美好愿景,为江宁建成苏南现代化建设样板区提供坚强的社会服务和智力支撑。

创建评估为江宁教育发展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省厅的每一项创建评估都有评估标准,都有一套完备的指标体系,有项目、有细则,便于自查整改、对照提升。这对基层教育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诊断、推动作用。

一是让我们“建”有依据。 对照评估指标,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江宁教育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清楚差距和弱项,才能在总体把握的前提下,关注短板;才会以科学较真的态度,而不是以模糊把握的态度对待事业;才不会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因此,教育评估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把江宁教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使我们对缺什么、建什么、怎么建、何时建到什么程度,都了然于胸。正因为此,每一项创建启动之初,我们总会认真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自查,将所有尚未达标的项目罗列出来,逐一研究整改举措,逐一加以整改到位,确保达到或逼近创建指标。比如,对照“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标准,我区仍有7所学校未达教育现代化标准。我们积极会同相关街道共同努力,通过新建、改扩建校舍,排好技术装备计划,实时装备到位,确保达到相关指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年,我们在硬件上不断加大投入,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新建校区、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在软件上注重观念引领,培训干部教师;注重课程改革,强化内涵发展;注重机制创新,激发队伍活力。可以说,创建评估标准既是诊断依据,又是“治疗”方案,让我们建有依据。每一项创建指标的完成,都是对江宁教育的一次提升,都让江宁教育完成一次“精彩蝶变”。

二是让我们“评”有尺度。 如何评价区域教育?如何评价学校、幼儿园?省厅的评估意见中给了一整套指标参数体系,我们依此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关心、帮助、指导、推动了区域教育以及学校、幼儿园的发展。我区教育体量大、类型全,推行教育监控和评价非常必要。因此,我们在研制《江宁区中小学校(园)办学效能评估方案》时,坚持教育评估标准的指导精神,认真研究评估项目和指标参数,以此作为重要的“尺度”,结合江宁教育实际,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方案。此方案因为参照了省厅标准,所以具备较强的指导性、科学性,实施以来,对全区各学校、幼儿园起到了很好的评价、诊断、引领、激励等作用。

三是让我们“促”有保障。 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相关部门及街道等方方面面。省厅的创建评估成为“尚方宝剑”。因此,每年我们都将教育评估标准的具体指标要求,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作为建议内容提出来,再由区委、区政府列入科学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关注教育,帮助解决教育发展难题,便自然顺畅、水到渠成。这就为我们争取政策、经费、人员及规划用地等资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2年,我区本级预算内教育拨款为14.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7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1.72%。2014年,我区义务段生均公用经费为小学1000元、初中1500元,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区编委每年都给教育局300名左右的教师编制。

四是让我们“比”有参照。 就教育发展而言,我们觉得必须清楚三个问题,即“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因此,我们需要清楚江宁教育在全省区域教育中所处位次;需要清楚哪些地区位于全省前列,以便确立赶超目标,学习先进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认真制定立足基础的目标达成策略与方案。因此,省厅公布的评估结果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参照系。

创建评估为江宁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创建评估对区域教育发展而言,不仅发挥了引导、评价、诊断的功能,还凸显了集聚力量、汇聚资源的作用。

一是获得了领导的重视。 创建评估对区县政府、相关部门都明确了教育发展责任,甚至将区政府研究教育、出台政策作为刚性要求;将教育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土地规划等列为硬性指标。这些都为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争取了领导支持。江宁教育能有今天可喜的发展,是江宁教育人的拼搏和进取的结果,但更离不开各级领导对江宁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倾情关怀。关于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事项、突出矛盾,能通过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一些难题,能借助区人大、政协调研契机得到呼吁和督促;一些涉及多部门的问题,能通过部门协调会加以解决。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区陆续新建了天印高级中学、东山外校、横溪初中、铜山初中、周岗学校、铜井初中等一批学校,先后易地新建了38所幼儿园,改建、扩建了16所幼儿园。全面完成了“学校运动场塑胶化”工程,持续强化了技术装备建设。

二是获得了社会的关注。 创建评估不仅提升了江宁教育的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的影响,提升了教育的社会地位。区域整体性教育创建,都会考查群众满意度,这也宣传了教育。创建结果的反馈、公示,也大大提升了社会对教育的知晓度。星级高中、省优质园创建,进一步夯实了江宁教育的实力,呼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果今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学前教育示范区能够如期创建成功,人民群众对江宁教育的满意度将会进一步提升,社会对江宁教育的关注度、美誉度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届时,江宁教育的发展氛围将会更加浓郁、发展环境将会更加优越。

三是获得了高端的资源。 创建中,省评估院的专家能给予悉心指导;评估时,评估专家都能给出真知灼见;与此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经验和信息。这些对江宁教育发展而言都弥足珍贵。借助专家们的一双双慧眼,把江宁教育看得细微精准,专家们为江宁教育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实在难能可贵。很多时候,评估专家都能与我们结下真诚的友谊,建立起常态学习交流的联系,他们的理念与学识,他们的经验与创新,他们所在的学校、幼儿园也都会向我区学校、幼儿园敞开持续学习的大门,这都是创建评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采访结束时,朱慧局长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说,江宁教育在创建评估的引领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实现了较为稳健而快速的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紧紧抓住教育评估的契机,深化教育系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奋力开辟江宁教育发展的崭新境界。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