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连云港:校园文化建设,春花烂漫正当时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校园文化建设,春花烂漫正当时

——“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连云港组采访纪行

德国著名学者兰德曼认为,文化与教育虽不是一回事,却无法分割,在人的发展层面上,甚至是同义的。相比知识育人、技能育人,文化育人更显示了学校教育的价值。文化育人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开始,需要一个从项目变成内涵、从局部变成整体的过程。前不久,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新闻行动小组走进了连云港,无论是东海的少儿版画、连云区的“小交警”教育、新浦区的学生社团,或者是灌云实小的“理解教育”、柘汪小学的书法教育,令记者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该市学校文化建设正全面铺开,并向纵深拓展。

少儿版画绽放艺术之花

在一台专业的拓印机前,两名学生通力合作,正细致地完成作品的拓印工作,表情认真而严肃。“等一会儿让你看看我们的成果!”其中一名学生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是记者在东海县实验小学见到的一幕。提到东海教育,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少儿版画。而此次东海之行,也让记者亲身感受到“版画之乡”的魅力。

在东海县实验小学,主教学楼中有一层楼被辟作学生版画学习和创作的场所。“我们开设了专门的版画学习课程,配齐了相关的教学设备,聘请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学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把版画教学引进课堂,致力打造“少儿版画”办学特色。截至目前,该校已有2000余幅儿童版画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大赛中展出并获奖,100多幅作品在日本、韩国、匈牙利、波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展出。

小学少儿版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幼儿园也丝毫不逊色。在东海县实验幼儿园,教师们将版画教学纳入课程计划,小班开设版画实验班、中班开设兴趣班、大班开设版画课。这里的版画教室布置得温馨又富有童话气息,小朋友们边玩边学,开始了对色彩、造型及艺术的初步体验。据悉,2007年该园被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授予“全国少儿版画创作基地”称号;经东海县教育局和文化局批准,2008年该园又成立了“东海幼儿版画院”。

“小交警”为孩子出行保驾护航

走进连云区的院前小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交警韵律操的展示现场。操场上,“小交警”们头戴白警帽,身穿浅蓝色交警制服,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划一。据教师马叶宁介绍,这套体操是在学生韵律操和第7套广播体操的基础上,融合了36个交通指挥动作,简单易学。“在练习‘小交警韵律操’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每一个指挥动作的含义,还体会到了交警叔叔的辛苦。”

早在2004年,院前小学就在该市交巡警支队二大队的帮助下,开展了“小交警”安全特色教育,让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并以小交警韵律操为抓手,广泛开展“小交警”特色活动。“小交警”定期上街指挥交通、纠正交通违规,成为连云区道路一景。“这些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交通安全常识,同时提高了他们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马叶宁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交警”特色活动,院前小学的“双证教育”也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该校的六年级学生在拿到小学毕业证的同时,只要通过相关测试,就能获得连云港交通法规知识合格证。

多彩社团引领快乐成长

幸福路小学是新浦区一所普通的小学。作为省珠心算实验学校,该校珠心算社团将珠心算和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员们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奖项。“通过学习珠心算,我的孩子对学习更感兴趣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家长杨女士说,“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菜单式’社团活动,我们做家长的再也不用为怎样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操心。”

其实,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新浦区学校早已遍地开花,其社团覆盖率达到了80%。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各个社团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许多社团还鼓励学生为其命名,参与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让学生成为社团真正的主人。海宁小学的蜡染社团紧扣学校特色,还参加了连云港市第二届科技教育博览会;新海小学的童子戏社团传承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五大宫调”,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解放路小学以艺术特色为依托,组织了泥塑社团;建国路小学的开心布艺坊社团植根民俗文化和艺术特色……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依托学校特色,立足本土文化,在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引导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传承历史打造精勤文化

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是海州区板浦镇上一所农村小学,其113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在苏北地区屈指可数。该校的前身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精勤书院”,如今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精心设计的校园布局,整齐划一的教学楼,标准的操场和环形跑道……与现代化相对的,是主干道边两座对称的“小园林”——精勤书院和味辛园,园内遍植松柏,古色古香。走在校园内,记者感受到的是几代精勤人的心血与汗水。

据该校校长程建勇介绍,“业精于勤”是精勤中心小学秉承百年的校训,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铸就了学校“文化润心、经典引路”的办学特色。“我们相信,了解历史是传承校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建造校史文化墙,张贴校友名人名言,为学生成长铺垫厚实的文化底蕴。”程建勇说。在这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教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如经典诵读、书法、英语课本剧等特色项目。“我们将在弘扬校训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润心,将学校传统发扬光大。”

“理解教育”观照下的精彩校园

来到江苏省灌云实验小学,校长侍作兵与记者谈论最多的,就是“理解教育”。据介绍,近年来,学校先后创建成连云港市语文课程基地和连云港市科学教育基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始终缺乏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体验不到教育生命成长的幸福。

“难道这样的学校就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侍作兵带领着全校师生开始践行“理解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事之间的理解。学校重建了“三古园”,让园子里的“古树、古钟、古井”直观再现学校的百年历程;建起了“百川广场”,让学校创始人陈百川先生的塑像和多组浮雕告诉师生学校历经的沧桑;重修了“卫公书院”,让书香氤氲师生的心灵……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愈发厚重。

在关注历史的同时,灌云实小更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大力推进“理解教育视野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化实施研究”,该校青年教师的慕课中心作为中国C20慕课联盟(小学)的发起单位之一,在推动“翻转课堂”建设上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的重点关注。一大批怀揣理想的青年教师纷纷走上学校的“教师梦想大讲堂”,表达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一大批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社会责任研究所、陈吉余少年科学院、国际理解研究所等研究性社团人员不断壮大,开展的活动越来越精彩;足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各种棋类训练队、民乐队、铜管乐队等更是广受欢迎,成员们已开始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

悦纳教育触摸成长脉动

洁白整齐的教学楼、精心设计的校园绿化、干净整洁的塑胶操场、满脸灿烂笑容的学生……走进灌南县实验小学,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该校一直把学生素质发展放在首位,不断寻求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科技教育、魔术课程、诗词歌赋等多角度积淀学生的素养,打造学校特色。为了让学校文化从表象走向深层,为学校的发展找寻坚实的理念支撑,灌南实小在地域文化、学校历史、社会需求的交汇处,凝练出“悦纳如海,勇进如潮”的文化主张。于是,“悦纳教育”成了学校品牌发展的基石。

“实施悦纳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悦纳自己和他人,学校就拥有了勃勃生机,教师就有了健康的心态,学生就拥有了生长的力量。而悦纳课堂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和舞台。”该校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在悦纳课堂上,文本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脸上绽放的笑颜,触摸到的是生命成长的脉动,听到的是花儿绽放的声音。”

书香墨韵浸润儿童心灵

赣榆县柘汪小学地处苏鲁交界,虽然位置偏僻,书法特色教育却是声名远播。走进校园,“墨润童心”书法石沉稳大气,求知楼、德润楼、励行楼错落有致,碑、廊、山,蜿蜒曲径穿行其间……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让来访者一入校门便似乎闻到浓浓的墨香。在墨园的书法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练习书法,行书、楷书、小篆各有行家;在工艺教室,“造纸术”正在上演,孩子们有搅拌纸浆的,有捞浆的,还有负责晾晒的;装裱工艺小组更是合作默契,小家伙们认真地研究着手边的材料,乐此不疲。

据该校校长相振港介绍,为了推进书法教学向书法特色教育转变,学校进行了各种尝试,从师资调配到校园文化,从课堂教学到教学评价,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书法教育日渐风生水起。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写字先进实验小学、省教育厅“墨韵课程”特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我们把每年的5月定为书法活动月,开设兰亭讲坛、师生书法比赛、我与书法演讲比赛、书法家故事会等活动。每年‘六一’节、国庆节学校都要举行千人现场书写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当然,最热闹的还是每年春节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到街头为村民义务写春联,深受村民的喜爱。”相振港兴致勃勃地说。

一路走来一路歌。记者看到,立足实际、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在连云港已蔚然成风,并串起了连云港教育均衡发展的美丽图景。

“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连云港采访组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