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江苏将中华文化印记烙在每个孩子心头

作者:梁早 曹奕 刘凡光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我省中小学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文化印记烙在每个孩子心头

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令人欣慰的是,在江苏省的中小学,包括经典诗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浸润着他们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生命,照耀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天早晨,南京市回龙桥小学的校园里便成了一片诗歌的海洋,吟诵这些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已经成为六年级学生温李煜君和她的小伙伴们的一种自觉习惯。记者了解到,这是该校“晨诵、午读、暮写”特色教学内容之一。如今,该校低年级学生平均每个人掌握15首古诗文,中年级学生50首,高年级学生达到75首,最多的孩子超过了100首。“从小让孩子们通过诵读古诗文陶冶情操,扎根在传统文化中,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该校校长吴广岭说。

“我要把孩子送到这儿,让她寻找到中华文化的根!”一位在国外待了十来年的家长,在考察了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小学的诗词育人、书法育人课程后兴奋地说。在建邺实小校长祝瑞松看来,坚持尊重并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能为学生的成长打下文化的底色。

在苏北的洪泽县,很多中小学深入挖掘京剧、传统礼仪等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打造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涌现出了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的老子文化教育、西顺河镇中心小学的弟子规童谣快板书等办学亮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文化自信,还要有文化自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谈及传统文化教育,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宏有不少话要说,“习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切实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尊自信。”

在常州市,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已作为特有的“常州模式”在全国享有盛誉。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是该市首批书法特色学校,在校长高定荣看来,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书法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夯实他们的人文素养基石,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而地处闹市的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虽规模有限却专门设有书法长廊。学校除了要求每周要有一节美术课,还特别增加了一节书法课。“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时,能够带走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校长杨尧中说,“我们并没有一定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或者艺术家的功利想法,只希望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得到更健康的成长、更全面的发展,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公民。”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热爱书法,从而热爱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说,“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日常服务,为更多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书法指导,让书法教育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梁早 特约记者 曹奕

通讯员 刘凡光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