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教师轮岗:静悄悄的变革在江苏

作者:李月昭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李月昭)实施教师和校长轮岗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已经明确写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进一步出台政策,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让教师流动起来的江苏,早在2010年,就在示范区推动教师轮岗制,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如今这项举措开展的成效如何,教师流动的难点在哪?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该提供怎样的措施保障?交流出去的老师有什么感受?教师流动又是否切实有效地缓解了择校热?带着这些问题,本网记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如何流动?交流不是简单的“拉郎配”

苏州立达教育集团的费建华校长,接受采访时刚刚在胥江中学上完课。“我本人是立达校长,同时也在其他学校代课。”

今年8月,苏州市出台《关于推动直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市直学校中层干部交流不少于1年;普通教师交流不少于2年;市区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的骨干教师交流以3年为一个周期。在高级职称评审中,教师的交流经历将作为申报的加分条件,从2017年起,凡参评苏州市(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名校长、省特级教师等项目的教师,须有不少于1年的交流经历。

“一年的时间不算长,”苏州教育局副局长周春良的态度很诚恳,“但首先,我们要先破冰。”在他看来,教师交流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和发展的交流。“苏州的学校和教师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由学校自己公开条件,符合条件的老师报名,再有学校选择,像一个教师的人才市场,既要满足学校需求,也要满足教师个人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局还选调学校的中层干部到社区挂职,推动学校和社区融合。过去学校和社区的联系非常少,只有加强了这种联系才能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打下制度保障。

而对于费建华而言,作为优质学校的校长,哪些教师进行轮岗交流,理应是让他大伤脑筋的事,把“挑大梁”的教师交流出去了,对学校的利益会不会是一种伤害?费建华却很自信,“我们鼓励老师换一换环境,有了足够经历才能增长阅历,增长了阅历才能提升能力。”他也相信新教师来到立达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学校强不是强在一个教师,是一个教师团队,学生享受的也不是一个好老师,是这个老师背后的团队。新老师加入到这个团队,一带就带起来了。”

在费建华看来,参与交流的老师目的性很强,就是学习,研究,助推自己的成长。立达中学的一个化学老师主动提出要去相对薄弱的田家炳初中,理由是“我想研究学生,研究像田家炳初中这样的生源要怎么教,我要去向他们的老师请教。”这个老师原本在立达研究的就是差异教学,费建华欣然应允,田家炳的老师也都很高兴,觉得费校长派了这么优秀的老师来,推动了学校化学教改的进程

“某种意义上,教师流动就像蜜蜂采蜜一样,让它有机会采很多花,酿出来才是好的蜜。”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这么理解教师流动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意义。

淮安清浦区委书记周青的想法是,“如何赢得大多数老师支持,是教育均衡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前期5个月调研基础上,全区建立了翔实的教师数据库,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到每位老师的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农村经历等实际情况。

在此之前,清浦区在师资配置上并不均衡。盐河中心学校,教师流动前有93名教师,只有350名左右的学生,十个班,很多老师都没课上。按照标准配置,该教学点只需要5个语文老师,有10个语文老师空着。老师们戏言,“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不干不如捣蛋。”而很多优质学校,比如清浦中学,长期师资紧缺。流动开始后,盐河中心学校的老师呼啦啦走掉了49个人。“我们要人尽其才,要让老师们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的舞台,找到成就感。”沈坚说。

破解难题,教师流动的关卡在哪?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费建华同时也看到很多教师流动面临的困难,“的确有些老师不太愿意参加交流,顾虑很多,牵涉到制度,还有对原先工作环境的留恋,对新同事和学生差异的忐忑,工作氛围的担忧,上下班交通的问题……”

要让教师交流制度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不能仅凭教育部门一己之力,还需要编制、财政等部门给予支持。目前,江苏多地都在试点“区管校用”,成立区教师管理中心,建立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交流机制,让教师身份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在试点过程中,主要引导、支持优秀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的正向流动。

今年新学期开学,南京江宁区共有345名教师参与流动,其中区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超100人,有50多名教师是带着人事关系走的。从超编学校流动到缺编学校的 教师超过总数的一半。所有流动的教师,都是在同一学校工作满6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干力量。

而在秦淮区,教师“区管校用”进行了“1+X”实验项目,其中“1”指学科导师,“X”指学科研修团队中的多名教师,“1+X”指在导师引领下的学科研修团队。首批实验项目从游府西街小学、夫子庙小学、五老村小学、小西湖小学、中山小学选派25名市、区骨干教师作为学科导师,分别前往双塘小学、长乐路小学、马府街小学、马道街小学、银龙花园学校,对学科组开展指导、引领、服务等工作,每周花半天时间。

泰州,著名的教育之乡。13年7月,在全省率先打破现有人、财、物管理体制区域界限,跨县区组建一个崭新的教育共同体。将医药高新区新建成的泰墅园学校,作为主城区省泰中附中、泰州实验学校两所市直学校的分校区,把原服务于鲍徐百姓的明珠实验学校、鲍徐中心小学并入其中,捆绑融合发展。泰州教育局局长奚爱国说,“我们一定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要因地制宜,绝不能简单的一刀切。”

“区管校用”是今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但是各个县市情况不一样,推进的进度会有些差别。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教育更加均衡,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得了名校。”

身份难题破解了,还要解决实际需要,“基本上,交通问题是制约教师交流的最大障碍。”常熟市教育局副局长林峰说,常熟主城区到最边远的农村学校,车程1小时,老师上班早,7:30就要到校,老师们6:00就要起床,辛苦自不待言,往往还牵涉到照顾家庭和孩子上学的问题。一个主动报名参加交流的女老师让林峰非常感动,家里只有一辆车,如果她交流下去,爱人上班没车,孩子也没法跟她一起去上学。她想了个好办法,动员丈夫和她一起交流,孩子也到交流所在地上学。由一人交流变成了全家交流。

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光靠“自觉”和“奉献”是不够的,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可或缺,为了鼓励教师流动,保护教师积极性,各地都有交通补贴,通常由200元~600元不等。淮安清浦区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50元提高至200元,同时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每人每月分别发放岗位津贴600元、1500元。对于从城区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学校安排食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除了提高待遇,农村教师还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江苏多地都有相关规定明确,评优评先、职称评聘、高级培训、经济补助等向农村老师倾斜。

采访中,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待遇问题上众口一词:比原先提高了。

亲历改革,谁会先成为这15%?

2014年5月16日,淮安清浦区16位校长同时奔赴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一步到位完成了辖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

谁会先成为这15%?淮安清浦区从校长入手,大刀阔斧地完成了校长“去行政化”,从制度上打破校长校际流动的壁垒。“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清浦区常委、宣传部长赵洪涛说。清浦区经过前期调研,决定校长先到位。“之前的障碍在于不同学校之间校长级别不同,比如你是一个初中的校长,是正科级;他是一所村小校长,是股级,你们之间就没法流动。现在去行政化了,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赵洪涛直言,校长去行政化开始是有一些阻力的,清浦区通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改革前已任校长的行政级别保持不变,享受相应待遇,此后新聘任校长不再享有行政级别;校长由区教育局聘任,聘任周期一般为三年,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满六年必须进行交流;同时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副校长由校长聘任,中层干部由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聘任。

黄艳梅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也是一个实践者。作为一名名校校长,同时也是清浦区教育局副局长,她的何去何从颇受关注。这次交流中,黄艳梅主动提出由淮安市人民小学转岗到城南乡中心小学,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中带了个好头。在此之前,她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乡镇学校的校长。

接替她的新校长曹莹,对人民小学并不陌生,原本就曾经在人小担任过副校长的她,此次到任仍然感到压力空前。在这次改革中,人民小学是骨干教师“流失”最多的学校。交流前,人民小学共有22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区级骨干教师。经过交流,13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和11名优秀教师奔赴其他学校。

“现在清浦区每一个学校,都有人民小学教师的身影,他们像种子一样,撒在清浦区的每一寸土地上。”曹莹不无自豪,但大换血之后,如何保证人民小学的教学水平,是摆在她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曹莹坦言,新教师交流过来以后,确实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了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学校制定了“传帮带”,“青蓝工程”等培养计划,发挥现有教师的辐射作用,力争用最短时间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要保证教师流动的效果,就要充分调动教师对于新岗位的热情。15%的流动教师既要靠制度保证,也要充分尊重教师意愿,“刚柔相济”地流动起来,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江苏多地都采取了学校、教师“双向选择”的方式,例如苏州,对直属学校的新老师,在招聘时就严格写清其身份,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其工作的学校;对在校教师,今年暑假组织了一场直属学校首届教育人才交流网络双选会,直属学校发布了98个岗位需求,有100多名老师报名,最后有34位老师双选成功。

先行者们已经带着自己的梦想,带着孩子们殷切的盼望启航。卞传娟,南京小西湖小学教师,去年九月来到相对薄弱的秦淮区马道街小学交流,在马小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还担任了学校低年级语文组的导师工作。她给自己制定了“三个一”计划:教好一个班级,带动一批教师,做好一个课题。

同样是在去年九月,农村教师张梅,带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踏上去泰兴市襟江小学交流之路。在襟江一年多,她听了68节课,收获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学然后知不足,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襟江小学的教师总是能找到一处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

《南京日报》戏称流动教师和校长是“鲶鱼老师”,鲶鱼老师从名校池子跳到弱校池子,激活弱校一池水,让整个学校的老师活跃起来,是他们肩负的责任。

“轰轰烈烈改革过后,静下心来办学。”如今,黄艳梅正忙于在城南乡中心小学“重整河山”。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南乡中心小学,2010年仅招收2个班新生,施教区就读学生比例仅22%,今年新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位后,学校一年级新生猛增为7个班,施教区就读学生比例高达90%以上。

先行者说:“这是一个为教育做好事的契机”

南京双塘小学校长成剑,去年从游府西街小学交流过来,“刚来一个月的时候,是我最想走的时候。但是现在我不想走,学生不想我走,老师不想我走,家长也不想我走,我自己也不想走。”他的QQ昵称是“塘中游”,“双塘小学”的“塘”,“游府西街”的“游”,“对双塘小学我有很深厚的情感,但是在游小,我更有成就感。我来,不是要把双塘小学变成第二个游小,而是让它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为教育做好事的契机。”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苏州教育局副局长周春良说,“让更多学生遇到更多好老师”是大家做这件事的初衷。教育要均衡发展,要办优质学校,为更多孩子筑梦,依靠的不仅仅是制度,还要托赖于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托赖于教育人的大爱情怀。

陈楠,2014江苏最美乡村教师。07年8月,靖江教育局发出城乡学校结为共同体,教师下乡支教的倡议,城西小学美术骨干教师陈楠第一时间报名,申请赴土桥小学交流。一年时间,她带着土桥的孩子走过田野,走过小河,走过造船厂,带着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画自然,描画快乐。一年期满,即将告别的时候,心里牵肠挂肚,孩子们学画刚入门,以后会不会不学了?——那一年暑假她没有离开,直到今天,她仍是土桥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

邢海燕老师,从教三十年以来一直是在南京的城区学校。去年九月,她踏上了赴离家四十公里的乡村学校交流教学之路,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颠簸在路途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磨合新同事,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当地的孩子们,开始的几个月,几乎陷入到一种困境当中。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刚到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校的时候,一位淳朴的家长和她说话时始终低着头,不敢抬眼看这位城里来的新老师,“我想我在他心目中是如何的巍峨高大。”她被这种情感震撼,下定决心要把孩子们教好。和过去相比,她的工作量至少增加了一倍半,休息的时间特别少,“过去一直在优势的教学环境中成长,但并不代表我的教学经验一定是优势的。来到全新的环境中,教育教学的主体已经变化了。如果把以前的经验当做教条,墨守成规,碰壁就是必然的事。”

来了一年多,邢海燕和新同事们早已没有了最初的隔阂,她把自己最得意的德育课程带入这所村小,遇到自己没经验的问题也会虚心向同事们请教。一年多的相处让她对他们的难处体会很深,很多同事下班之后家里还有农活在等着,这也是一份职责,是不能推却的工作。在城市孩子完全可以交由家长监管的部分,在农村孩子这里,只能主要交给教师来监管和教育,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和责任感都无形间加大加重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孩子们课外图书匮乏,邢海燕想办法借书、自掏腰包买书,在班级里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农村的孩子质朴,对他们好,他们很快就记住你的好,瓜果成熟时,办公桌上经常堆满了杏子、香瓜,“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是谁就往你口袋里塞了一个桃子,你回头去看时他们就呵呵笑着跑开了。”

给农村孩子带来快乐和梦想的同时,邢海燕收获的是担当和感动。在她眼里,交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个需要承担重任的承诺。

“农村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农村的家长也会更重视教育,对孩子有更大的期盼。”盐河镇中心学校邵校长说。一年级学生陆阳健的父亲陆浩佐证了邵校长的说法,最近他时常看到一些生面孔,知道学校来了很多新老师,“市区交流的老师会带很多新鲜的东西过来,带一些新的风气过来。”以前看到家门口的孩子经常迟到,现在7:30前要准时送孩子到校,不到点不能接孩子放学。年轻的父亲对学校的学风很满意,表示“小孩将来肯定比我强。”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