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南理工301张暖心饭卡的“精准援助”

作者:杨 萍 发布时间:2016-03-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启动为特困生发放伙食补贴的“暖心饭卡工程”,300余名学生无需申请,不用审核,悄然受惠。这一切,源于该校用大数据分析传递出的浓浓关爱——

  ■本报通讯员 杨萍

  3月21日,南京理工大学的301名学生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他们的饭卡上突然多出了11.63元到340.53元不等的钱。“这301位学生饭卡上多出来的钱,是学校专门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伙食补贴,目的是解决他们在校期间的吃饭问题。”南理工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虎介绍说,这项针对特困生的“精准援助”与其他助学方式不同,它不用学生申请,也无需层层审核,甚至是在学生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今后学生在校的9个月,学校每个月都会通过饭卡发放这份补贴。我们希望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给他们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王虎说。

  “暖心饭卡”很用心 

  “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我校贫困生比例为27.53%。”南理工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虽然国家和学校已有了各类奖助学金,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筹措问题,但在贫困学生的伙食费补助方面依然是个“空白”。“据我们了解,一些贫困学生会因为自尊心较强而不愿申请贫困生奖助学金,而有些公开的评审和公示也会让部分学生感觉心里不舒服。如此一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日三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该负责人说。

  怎样才能既尊重学生隐私,又妥善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困难呢?受大数据应用的启发,南理工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对学生在食堂就餐支出情况进行了充分调查,与此同时,他们还收集了全校16000余名在校本科生2015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饭卡刷卡记录,并对所有记录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明确了一条,就是受资助的学生每月至少要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并且每顿饭平均消费不足7元。“真正贫困的孩子还是会到食堂就餐,因为我们做过综合比较,学校门外的各种小餐馆,一个炒饭也要7-8元,学校食堂的饭菜肯定还是最实惠的。”王虎说。

  “秘密筛选”免错漏 

  “我们这项资助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来判定的,并且考虑到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等问题,我们既没有让学生提交个人申请,也没有大张旗鼓地搞评审。这样一来,食堂消费的刷卡记录显然就成了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标准。”王虎说,为了不让调查的样本失真,他们前期3个多月的调查分析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

  不仅如此,为能更确切地了解受资助学生的经济状况,避免错漏,南理工教育发展基金会还制定了“双保险”措施。“我们将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出来的各学院和专业的贫困学生名单发放到辅导员手中,请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对。最终,从大数据圈定的314名学生中选出了301人。”王虎说,在发放补助款时,学校依然按照每顿7元的“平均值”进行统计,“一个月30天,每天3餐支出21元,一个月下来应该是630元,学生实际就餐支出和630元之间的差距,则由‘暖心饭卡’项目‘填空’。”按照这个标准和方案,首批301人获得了从11.63元到340.53元不等的“暖心饭卡”专项补助。

  “种子基金”在发芽 

  据了解,为确保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能持续给困难学生送去温暖,南理工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拿出100万元用作“暖心饭卡”的种子基金,按照现在的标准,基金会每个月需要为301名学生发放约3.6万元的专项补助,每年发放9个月,全年共需32万元左右。“后期随着学生毕业离校和新生进校,受资助对象会发生变化。为了让这项暖心工程惠及更多的贫困生,基金会也开展了面向南理工校友和教职员工的募捐活动。”王虎说,捐赠通道开放50多天以来,热心校友已经捐助了5万多元。

  与此同时,捐助通道的留言里也流淌着暖暖的爱:“珍惜在学校食堂的日子,愿被帮助的校友能继续传递这份温暖。加油!”“衷心祝愿母校的师弟师妹们安心顺利地完成学业!学校和校友们永远做你们的坚强后盾。”

  “我们希望将后期捐赠更好地开展下去,资金多了就会有更多孩子得到帮助。”王虎说,“我们不能让学生因吃饭问题操太多心。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进和完善遴选标准,尽可能地为更多学生减轻生活负担,让他们安心学习,在这张小饭卡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