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中国.江苏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颁奖典礼在张家港举行

作者:陈光明 何书勉 李慧 发布时间:2016-08-2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童心唱出春天的诗篇 

——中国江苏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颁奖典礼在张家港举行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光明 何书勉 李慧)826,“童心里的诗篇”——中国江苏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颁奖典礼在张家港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主任王燕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白庚胜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 

  “爸爸妈妈好像有些忙,一大早打开手机,忙着‘早功课’,晚上捧着手机,忙着‘批奏章’。长此以往,我的地位早晚不保。我该怎么办?” 常州市龙虎塘小学六年级学生费东的作品《手机》视角独特、语言幽默、充满童趣。诗会评委、著名诗人高洪波点评,“小作者借助手机这一道具,表达了渴望关怀和理解的儿童心理,对成人世界的真切呼唤,是发人深省的。”“油跳进锅里,不断地尖叫着向鸡蛋发出挑战。鸡蛋生气了,它挣破似乎无比坚强的外壳,‘嗞啦……’得抱头乱窜,‘没想到这家伙还真跳进来啊!’”作者杨宇涵用一组拟人化的诗句,将生活中的平常瞬间赋予了新的生机。现实生活、自然美景、动物世界、哲理遐思、人生奋进,都成了童心里的诗意,成了小作者们抒发心声的题材。

颁奖典礼诗歌朗诵

  本届诗会获奖作者中,既有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也有在美国、新西兰求学的海外学子,他们在诗会的引领下,插上“诗的翅膀”,尽量畅想对未来的期盼。“我的同学在上一届诗会中获奖,让我们很受鼓舞,都喜欢上写诗。”站在颁奖典礼上的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鱼河小学五年级的徐彬,淳厚质朴,却透着山的灵气,她的作品《生命的力量》获得了诗会一等奖,“诗歌让我认识了很多新的小伙伴,今后我会坚持写诗,写出家乡的美好。” 

颁奖典礼诗歌表演

  “虽然这些诗行多少还有些稚嫩,但都是清晨的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都是纯净的诗的三棱镜所折射出来的美丽童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感叹,从“童心里的诗篇”中国•江苏全国少儿诗会,我看到了我们这个“诗的国度”的名副其实,虽然我们并不奢望这些参赛的孩子都能成为伟大的诗人,但我坚信,这么多的孩子去拥抱诗歌,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创新的原动力是无限的。 

获奖者上台领奖

  据悉,本届诗会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省广电总台主办,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明办、中共张家港市委、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承办,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扬子江》诗刊、江苏省朗诵协会、《少儿诗刊》共同协办,得到了全国2万余所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活动也成为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少儿文化活动品牌。继2015年第一届少儿诗会成功举办后,今年的第二届诗会参与面更广,除了祖国大陆的中小学生外,还吸引了港澳台、甚至美国、新西兰、韩国的小朋友参赛,共收到作品42千多首。经过专家讨论,共评选出获奖作品120首,其中江苏获奖作品72首。同时,根据获奖和征集情况,还推选产生优秀指导老师30名、优秀组织奖20个。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主任王燕文为获奖者颁奖

  “中国是诗的国度,江苏是诗词大省。借助第二届全国少儿诗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认识和喜爱上诗歌,让诗歌点亮了童年星空。”省文联副主席李朝润说,本届诗会的参与度更广,示范引领作用更大,孩子们的诗歌用独特的童心视角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写得非常细致、意韵、俏皮,在幼小的心灵中撒播下文学的种子。 

  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介绍,“童心里的诗篇”中国•江苏全国少儿诗会活动,与“童声里的中国”“童真里的色彩”等共同形成江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童”字系列创新品牌,是进一步加强诗教乐教的重要举措,对丰富少年儿童精神世界,不断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艺术审美中陶冶情操、涵育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诗会获奖作品集已由江苏文艺社出版,组委会将赠送7万册给全国相关希望小学、各省市少儿图书馆以及江苏省各中小学校,让更多的孩子都来分享诗歌的魅力和这次诗会的成果。

    

    

责任编辑:陈光明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