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筹资550万元惠及586名寒门学子
苏大“助学红娘”帮困济贫暖人心
本报讯(通讯员 姚臻) “张老师,感谢您对我们成长给予的无私帮助,我们会永远铭记在心!”“张老师,我们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前不久,在苏州大学退休教师张寿华80寿辰之际,该校9名大学生手捧鲜花和蛋糕,前去给他祝寿。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学生对张寿华心怀感恩,原因在于他20年如一日,坚持捐资引资助学,至今已帮扶贫困大学生586名,苏州大学的师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助学红娘”。
“一圆学子求学梦,二送寒衣暖孩身,三奖感恩知拼搏。”这3句话正是张寿华20年帮困助学的真实写照。助学路上,他先后为586名贫困生奔走募捐,筹资总额超过550万元。他的这份坚持源自于20年前的一次“校园偶遇”。1996年9月,已经从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退休了的张寿华在校园里散步时,看到了让他久久难以忘怀的一幕:一名大一女生正在与送她入学的父亲告别,父亲执意要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女儿,但女儿不忍心父亲饿着肚子赶火车,坚持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拿出一点钱给父亲买饭吃。那对父女的互相推让,让张寿华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他的心里第一次萌发了捐资助学的念头。
从那以后,张寿华就把捐资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一开始,他采用的是“一帮一”“二帮一”的助学形式,用自己的工资接济交不起学费而又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时间一长,张寿华发现,面对众多需要帮扶的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我是苏州市的政协委员,是不是可以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力量来捐资助学?”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张寿华开始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走访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亲朋好友,从中选择发展捐助人。为避开捐助人的工作时间,早晨上班前和节假日都是张寿华最忙碌的时候。工作时间他也没闲着,总是奔走在学校的食堂、教室和图书馆等场所,了解大学生们的生活和费用开支情况。
由于血压、血糖指标过高,医生反复叮嘱张寿华一定要多休息,但为了帮助诸多贫困学子摆脱困境,他依然四处奔波。在一次去拜访捐助人的途中,张寿华高血压发作从自行车上栽了下来,跌断了3根肋骨和一根锁骨。躺在病床上的他连翻身都需要家人帮忙,但心里记挂的仍是贫困学生。“我身体上受了点伤就需要人来照顾,那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想顺利完成学业,一定也需要有人去帮一帮。”就这样,张寿华只在家里休养了两个月,又徒步干起了助学工作。
一传十,十传百。张寿华坚持助学的行为和心系贫困学子的精神,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也纷纷用实际行动对张寿华予以支持。不断壮大的助学队伍里,既有苏大的教师、张寿华的学生和亲朋好友,还有许多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不仅如此,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也在张寿华的感召下慷慨解囊。通过张寿华2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很多受助学生已经完成学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如今,每逢过年过节,很多接受过帮助的大学生都会主动打电话问候张寿华。接到这类电话,张寿华在欣慰之余,还会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日前,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助学红娘”张寿华帮困助学活动20周年座谈会上,不少受助学生说起张寿华给予的无私帮助时,眼中噙满了泪水。“了解张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家里非常简朴,厨房就在阳台上,很多家具、电器都用了很多年。”该校医学部受助学生陈赟感动地说,“张老师除了给予我们经济资助,还会细心地关照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他曾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医学资料整理后发给我,天冷了还会亲自去为我们挑选衣服,张老师对我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张寿华老师帮助困难学生的义举是我校助学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受助学生能够心怀感恩,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时常忆起张老师的恩情,并将爱心之火继续传递下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作军说。近年来,张寿华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省关工委“助学红娘”优秀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