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盘活课堂,绽放“第一课”魅力

——来自扬州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报道

作者:缪志聪 吴锡平 张继华 发布时间:2017-03-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吴锡平 张继华

  “有什么想法请大声告诉我!”这句话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吉华上课时的口头禅,私下里还被学生们做成了微信表情包。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魏吉华鼓励学生课上积极发言,甚至可以随时打断自己的讲话,课后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实习等实践。正因如此,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男神”。

  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课”。近年来,扬州大学一改思政课堂给人“刻板说教”的印象,充分释放教师、教学的活力,先后进行了“扬州好人进教室”“研本1+1互助行动”“师生理论宣讲团”等生机勃勃的实践探索,成功打造了全校教学改革的“特殊区域”,课堂上也涌现出一批像魏吉华这样的魅力型思政教师。

  重教学:定心做学生的“活教材”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当扬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唐勤在“毛概”课上用10秒钟时间,把邓小平同志1979年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这段内容朗声背诵出来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这些年来,唐勤每堂课必“秀”的经典论述背诵环节总会让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计算背诵的用时和核对内容的正误成了学生们最爱做的两件事。“在课堂上,把原著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不仅讲述了知识要点,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在唐勤看来,背诵原著和对照书本念原著完全不同。

  从教30年,他把《论十大关系》《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背得滚瓜烂熟。“台下十年功,备足功课是上好思政课的黄金通道。”唐勤告诉记者,从1986年至今,他一直坚持用剪报的形式备课。30年的时间里,他积累的上百万字的剪报资料,成为授课内容的“活教材”,“我希望用自己的教学态度影响我的学生。”

  思政课堂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教师是创建高质量课堂的基础。在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像唐勤这样定心、倾心教学的教师不在少数。为了解决教师教学科研后顾之忧,该校从2013年绩效工资改革之始,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补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绩效收入,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校唯一没有创收任务的学院,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长足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被认为是思政课里“最难啃的骨头”,但教师张扣林偏偏将这块硬骨头“炖”得入口即化。“思政课是具有科学性的,讲究以理服人。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只有靠我们自己认真钻研理论,研究教材,把理论和教材‘煮透’,才能更让人信服。”他说。

  有一次,几个学生跟张扣林开玩笑,想检验一下老师对课本到底有多熟悉,便偷偷把他的教材藏了起来。上课后,寻书不得的张扣林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授课内容没有任何差错。这个桥段传开后,很多学生成了张扣林的粉丝。

  正是这样的氛围和环境,让扬大的思政课堂“活力涌动”。近3年来,该校思政课专任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8项;思政专业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3,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思政课教师年年入选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 其中1名教师被学校授予教学终身成就“金讲台”奖;思政课学生评教优秀率达95%以上;督导听课优良率达98%以上。

  本土化:守住源头自有活水来

  吴林斌是思政课堂上地道的“扬州学派”,他上课有一个“妙招”,就是在本土风物人情库中“淘”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研二学生谢忠鹏至今对前年的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记忆犹新。在那堂课上,5位“扬州好人”集体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热泪盈眶,道德之美让我们内心充满崇敬。”谢忠鹏说。

  “让有理想的人说理想,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扬州好人’是核心价值观‘活教材’。道德模范现身课堂,让习惯于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生活的大学生感到震撼。”吴林斌道出了请“扬州好人”进课堂的初衷。

  长期以来,如何摆脱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施行难点,教学过程一旦脱离生活实际,往往使得课程陷入重重困境。而扬州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文底蕴深厚,体现精神文明高度的鲜活素材层出不穷。近年扬州大学大方地“开门上课”,拓展思政课堂的视野,将课堂与扬州本土文化、本土人物“嫁接”,让思政课堂获得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远富告诉记者,近年来学院还专门聘任了一批“心灵导师”,组成了特殊的德育导师团,成为活化思政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生力军,“扬州好人”就是其中一员。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还专门拿出课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打工家教等活动中体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想和身体同时在路上。

  “让思政课回到学生的身边,说学生身边的人、讲学生身边的事,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使思政课不再沉闷。”佘远富告诉记者,扬州大学的思政课堂是开放的、研究性的,学校成立了“扬州公共文明研究所”等一批市、校级研究基地,同时申报获批了“全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等省级科研基地,不断为思政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宣讲团:朋辈教育长葆活力

  “回顾本次宣讲,最大的不足在于:虽然经过了大量的训练,但宣讲团成员在讲台上还是比较紧张,讲课技巧略显生涩和粗糙。”2月21日,扬州大学开学第一天,该校“两学一做”博硕士宣讲团负责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余力早早来到院团委,对宣传团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商讨本学期的宣讲计划。

  去年9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启动不久,扬州大学就成立了“两学一做”博硕士宣讲团,深入校区、学院举办专题党课。在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15名宣讲团成员的足迹遍布6个校区、28个学院,听课学生党员数量近4000人。

  在扬大校园里,大学生走上思政课堂的讲台,在思政课上“唱主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1983年,原扬州师范学院政教专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实践育人的理念,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11年3月,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之后,把这一理念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视其为培养“懂理论、能张嘴”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抓手,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为此,该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由学生担纲讲师,常年在校园内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通过学生的现场宣讲,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堂内容实现了“入脑入心”,在师生的心里产生了聚合效应。百场万人党史宣讲团、毛泽东生平与历史贡献宣讲团、邓小平生平与历史贡献宣讲团、十八大精神宣讲团、“红军长征精神”宣讲团……每逢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出台重要政策和决定时,学校有关部门都会和学院一起,第一时间组建宣讲团,在学生中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与教师的思政课相比,学生宣讲有着无法替代的先天优势。” 省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红色宣讲团”指导教师费迅认为,这些课堂类似于“朋辈教育”,讲课者与受众之间有着相同的身份和经历,更容易形成对话和交流,也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孔剑寒是“学党章党规”这堂课的主讲教师之一。在讲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她以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主人公的事迹为例,劝诫大家不要沉迷网络游戏。该剧讲述的是一对大学生情侣因网络游戏相识,并在一起成功创业的故事,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课堂里少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多了更接地气的语言。我特别喜欢现场的互动,很灵活,就像宿舍里的聊天会。”听完孔剑寒等人的课,声乐1501班学生王艺意犹未尽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5年多来,先后成立了15支宣讲团,由300多人接力,年均宣讲80余次,受众人数达11000余人次。“理论是枯燥的,但也是常青的。‘朋辈宣讲’就是一种能够让理论在大学生中焕发勃勃生机的方式。”佘远富如此评价。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