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常州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

作者:王 琼 发布时间:2017-04-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近日,常州市开展系列“新优质学校”展示活动,6所学校迎来了大批校长、学者和家长参观学习,时任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在活动开幕式上说:“在新形势下,从关注知识的习得转变为关注人和生命的发展,对于教育来讲是一次‘裂变’。如何在‘裂变’中赢得机会,探求教育规律,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今年1月底,备受关注的常州市首批“新优质学校”名单出炉。经过学校自主申请、主管部门推荐、市级现场评估等环节,全市共有6所学校被评为2016年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其中小学5所、初中1所。常州为何要进行“新优质学校”的创建?这些“新优质学校”究竟“新”在哪里?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采访。

  优质基础上的高位发展

  采访中,丁伟明向记者提供了两组数据。截至2016年底,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39.65万名,公办学校吸纳率达90.39%,基本实现了在常适龄青少年儿童“有学上”的目标。另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常州市学前教育阶段有幼儿园296所,其中省市级优质园269所,95%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在优质幼儿园就读;全市义务教育学校327所,其中优质学校301所,95%以上的学生在优质小学和初中就读;全市现有高中34所,其中省四星级高中22所、省三星级高中8所,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95%。

  2006年起,常州结合省级要求和本地特点,开展了“优质学校”创建工作。10年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经历了创建和复评过程,“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进入“十三五”后,基于未来发展的优质学校该如何创建?如何用学校的“大转变”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这些都成为了常州教育的必答题。基于此,2016年,常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战略任务,在5年内创建100所“新优质学校”,推介100位校长的办学思想,打造100种学校特色文化。“‘新优质’首先是一种回归,推动学校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应有价值追求上来。同时我们认为,在当前背景下,‘新优质学校’确实应有新的内涵。我们将之概括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好、课程建设水平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丁伟明说。

  2016年底,该市教育局组织5个专家评估组对8所申报创建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的中小学进行了现场评估。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武进区星河小学、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6所学校成为首批“新优质学校”。

  个性化课程推动“新优质”建设

  “高位发展基础之上,‘新’不在于创造一个完全新的形态,而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的再思考、再行动。”丁伟明介绍,在“新优质学校”评估中,首先看中学校是否尊重多年来的办学文化和经验,是否坚守教育理想,是否真正把握教育规律,在此基础上,更关注的是学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优质的学校必然要以优质的课程来支撑。记者发现,首批6所“新优质学校”尽管在教育理念、教学展示、教育管理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各个学校在梳理了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将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生生源构成特点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中,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整合,由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

  以局前街小学为例,该校通过节律课程探索儿童教育的新形态。据了解,该校节律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了以“考试周期”为线索的校园生活节奏,打造包括以季节为纵向线索的“自然节气生活”模块,针对学生期初入学、期中转换、期末总结的“学期节点生活”,侧重构建人与社会有机融合的“人文节庆生活”模块。

  该校校长李伟平告诉记者,从2014年秋学期起,学校在利用3/5的时间完成80%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每学期都会腾出相应时间,来实施校本化的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传统的课堂过于关注学科和知识教学,忽视了知识的综合运用。我们开发的这套儿童成长节律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各门学科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以实践体验为重点,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感悟、探究、充分发挥个性、发展特长。”

  除了局前街小学,其他学校也都有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如三井实验小学的“全息阅读课程”,倡导“全时空、全领域、全人员、全素养”,力图将阅读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星河小学以“创想无界、新筑未来”为教育哲学,提出“儿童创想课程”;常州市实验小学倡导“分享”理念,构建“林—树课程”等。

  新优质是一种带动力量

  青龙中学过去是一所相对薄弱的公办中学,学校本土生源和外来务工子女比例接近1∶1,且本土生源还在不断地流失。“如何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了该校亟须突破的困境。

  而如今,据相关数据显示,青龙中学2016年初三毕业生有270余人,新招生的初一学生达到600多人,在生源结构中,2015年本地生源提高了10%,2016年提高了15%。

  该校发展规模和学生构成的改变,不仅得益于其自身努力,更得益于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帮扶。从2014年开始,二十四中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以开放的心态结对帮扶了一批学校,青龙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学校将“雅慧课程”体系、“情智生长的课堂”研究、“协商式分层走班教学”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带到青龙中学,对其采取一体化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青龙学校赢得了家长的口碑,真正成为了“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常州,像青龙中学这样在优秀学校的带动帮扶下提速发展的学校还有很多。“95%的学生都在优质学校就读,但还有少数学校仍需要带动发展。”丁伟明说,虽然此次的“新优质学校评估”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但受评学校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常州市教育局在制订“新优质学校”创建计划书时,就有意识地均衡区域发展,将创建任务分解到每个区域,希望学校通过开展集团共享、结对帮扶、学校开放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利用100所“新优质学校”带动域内全部学校的发展。

  “从一所学校,成为一个集团,成为一种力量,再为兄弟学校提供帮助,新优质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新优质,而是一个团队的新优质,新优质是一种强大的带动力量。”丁伟明如是说。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