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新优质”的另一种答案

作者:许妍 李旭 发布时间:2017-04-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当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创建“新优质学校”成为多地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南京在“新优质初中”创建中另辟蹊径,“点将”集结基础薄弱的初中学校,给出了——

  ■本报见习记者 许妍 记者 李旭

  当前,上海、无锡、常州等多地大力创建“新优质学校”,通过为窗口学校注入“优质”新内涵,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新常态。无一例外的,这些地区将办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作为主要培育对象。然而,南京市在“新优质初中”项目中却不走寻常路,而是推动“边缘化”“非精英化”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以公平、适性的教育追求诠释了“新优质”的另一重内涵。

  以教育公平引领“新优质”理念

  2015年9月,南京市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对全市46所薄弱初中校施行市、区、校三级联动、协同共进,计划用3至5年实现帮扶学校质量、内涵、条件的提升,进而改变长期以来全市区域间、校际间、新老学校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中,以城郊和农村薄弱学校为主要帮扶对象。

  当前,初中“择校热”现象集中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近年来,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不少区域开办了一批新学校。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新校实现‘高标准’,不断聚集优质资源向新校倾斜,导致老校办学陷入困境,以致校际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认为,教育公平是“新优质初中”创建的价值前提,“我们不能唯‘名牌’是举,真正的优质均衡应该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在张利明的定义中,“优质”的内涵包括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认可。它寻求的是一种不循“老路”、不抄“近路”、不走“歪路”的“绿色质量观”。

  南京市对创建学校的发展采用“适性”原则,通过分类指导,形成集群发展态势。行政部门适度调整相关考核指标,通过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加强对“新优质初中”的质量跟踪,在中考质量均分差、全科合格率、单科合格率、低分率等方面设定相应的等级标准,确保强势推进的有目标,缓慢推进的有信心,促进各层次“新优质初中”整体向前发展。

  在“一校一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该市教育局提出了“新优质初中”创建的关键要素:提振学校发展信心、寻找质量提升突破点,唤醒学校主体意识;建立区域“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完善区域主导意识,整体推进区域内“新优质初中”发展;建立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体系,创建奖补机制。

  找到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近几个月,六合区城西初级中学初三教师潘晓玲明显感到,在降低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后,班上几名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正在渐渐“回温”。在不少“新优质初中”创建学校,实施“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讲学生听得懂的、练老师讲过的、考学生会做的、补学生紧缺的、看学生进步的”正逐渐成为常态。

  在“新优质初中”创建过程中,市、区教育部门改变了创建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从过去关注“优分人数”向关注合格率、低分率、均分推进,带动了学校评价标准的转变,并在绩效评估中设立教学过程奖。

  据此,教师调整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情,让80%的学生掌握80%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合格率、降低低分率、提升均分为目标,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与此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指导。

  2015年11月起,栖霞区与江宁区、浦口区成立了“新优质初中共同体”,区内16所学校抱团发展。三区联盟联合市、区教研员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独立出卷,将考试命题的难度系数降低到0.75(低于全市集中命题难度),并专门汇编与教学进度配套的习题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初中校的考、练、教、补、评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提升模式。

  2015年,3个区的教学质量检测均位于全市中下游水平,结盟后教学质量排名均明显上升。在全市“新优质初中”考核评比中,16所联盟校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获奖率高达80%。三区联盟校取得的优异成绩打动了多所“新优质初中”项目以外的学校。如今,不断有学校申请加入联盟统考,并使用联盟内的练习题,其中不乏城区学校。

  从“输血”变为“造血”

  从“新优质初中”创建伊始发展至今,张利明的足迹遍布了46所创建学校。在走访过程中,一名农村初中校长的一句“10年没见过市教研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学校基数大、教研员有限,且热门学校占有资源多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以往我们在积极探索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校际联盟等多元互助发展机制上下了不少功夫,虽然在‘新校’托管方面成效明显,但对弱校、农校的提升收效甚微,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完成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张利明说。

  为此,南京市教育局经过多方调研,决定让46所学校挂靠在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名下,由这两个部门分别帮带23所学校,为新优质学校配好教师发展的“教练”。

  该市教育局建立了“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学科发展专家库。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定期、定点赴帮扶学校开展课程开发、学科教研、科研送教、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等主题活动,共同研究、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

  浦口区教育局局长余荣国向记者介绍,该区在加大师资配备力度、调整师资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名师,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能力。例如,沿江中学每周邀请3位名师到校指导,研究教学良策,提升教师素质。2016年该校在区教育局组织的综合考评中首次获得一等奖。秦淮区教育局则设立了“新优质初中”质量提升专项奖补经费,重点对项目学校质量提升进行考核和奖励,同时优先安排项目学校教师流动,增强薄弱学科师资力量。据统计,仅2016年,该区流入项目学校的“优青”以上教师占流动教师的60%,项目学校教师参与区内培训比例达100%。专家们的引领提振了教师克服困难的信念,重建了他们的专业自信,也帮助他们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滨江中学初三学生刘洋来自遥远的贵州,不久前,他的父母因离异去了外地,留下他一人在南京准备参加两个月后的中考。由于孩子无人照料,该校德育教师主动帮他申请民政救助,让他寄住在同学家中,同时学校为他减免餐费,党员教师也自发开展资助活动。

  在滨江中学,像刘洋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约占60%,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地区。此外,城市低保户家庭子女近40人,占比近10%。这些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平时又忙于生计,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基础薄弱、能力欠缺,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为此,滨江中学开办了家长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和讲座培训,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引导他们做“温柔而坚持的父母”,尊重、接纳和欣赏自己的孩子,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行为。学校还搭建“阳光大舞台”,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一学年中表彰学生1000多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追求进步的内驱力。如今,“阳光大舞台”不仅是该校的德育品牌,更是学生心中向往的舞台。

  面对类似的生源,不少“新优质初中”创建学校不断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克服困难、摆脱困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校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生涯规划指导,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随着“新优质初中”创建模式的兴起,南京一批“发展目标明确,改革路径清晰,不挑生源,全面育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社会声誉好”的初中学校,正在引领并形成教育公平的新常态。张利明表示,该市将以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承托起越来越多农村薄弱地区的教育梦想。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