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释放教学改革的“第一动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6月21日至23日,备受瞩目的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在南京顺利进行。其间,记者走进评审工作现场,透过300多项获奖成果,看我省基础教育如何——

释放教学改革的“第一动力”

  “11年前,当普通高中的规模扩张带来教研组功能式微、教学育人追求偏移等问题时,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创造性地启动了‘找回教研组和教研组长’工程,通过教师专业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专业信念的建立,让‘成全人的生命’的教育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生动的教育细节中。如今,这项改革经验不断推广,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共识……”6月23日,在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候选项目答辩会现场,锡山高中“教学育人:普通高中学科组专业化建设”项目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当天下午,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圆满结束,共评选产生拟获奖成果385项,其中特等奖40项、一等奖120项、二等奖225项。从长期扎根“试验田”,到打通教学变革的“最后一公里”,在记者看来,这些优秀教学成果为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第一动力”。

  发挥激励示范作用

  打造多级孵化平台

  6月21日晚11∶30,江苏省会议中心主楼307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来自省内外的评审专家们正在对“中学综合组”的92个参评项目逐一审阅、打分、评议,桌上数百份项目申报材料堆积如小山——这番紧张忙碌的场景只是评审过程的一个缩影。从学科小组评审、特等奖候选项目答辩到评委会投票表决,整套评审机制的运行如同一面精细的“筛子”,将参评项目层层过滤,甄选出最具重大意义和可借鉴价值的教学成果,进而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激励和推广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它像一个堡垒,不容易攻破。如何让课堂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评选,正是推动变革的一种力量,它也让课堂教学真正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评审组专家、原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

  作为我省基础教育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每4年评审一次的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直备受关注。今年的申报评选工作自2月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共递交申报项目615个,经审核、公示,最终确定614个项目参与评审。据悉,为确保评审结果客观公正,省教育厅建立了评审专家库,从中抽取、遴选专家,并严格遵守回避制度,坚持择优评选、充分论证。

  6月22日下午,由12个学科评审小组确定的特等奖候选项目名单正式“出炉”。记者在这份名单中看到,多个项目从2015年启动实施的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脱胎”而出,如常熟市实验小学“小学全息学习的范型建构和实践推进”、盐城市实验小学“构建‘读写社区’的实践研究”、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用成长记录平台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难题的实践”等,通过省级平台的培育孵化,这些项目均取得了累累硕果。此外,入围这份名单的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和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这两所农村幼儿园,也在近年来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中表现出色,从而带动了全园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由我省基础教育各学段内涵建设工程搭建起的项目孵化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教学成果培育功能。

  跨界综合多方介入

  组建“研究共同体”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本届参评的614个项目中,综合类共有169项,占比27.52%,居各学科门类之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语文学科111项,占比18.08%;数学学科77项,占比12.54%。学科教学与研究的跨界、综合已经成为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流方向”。

  例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重构校园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项目,通过课程的整合、融合和综合,力求超越已有的主要由数量、特色构建起来的课程形态,将审美追求渗透在师生教育生活中。南京市三牌楼小学“点燃儿童思维的场景学习实践研究”项目提出“培养有温度的思维”教育主张,通过建构课堂、场馆、家庭社区、e时空4种场景,发展儿童的综合思维品质。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小学主题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将学科知识、儿童生活和社会体验进行统整,通过整合学科间不同界面的共同点,实现“学科+”的融通创生。

  高校、科研部门多方介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组建“研究共同体”,创新研究范式,是本届参评项目的另一大特点。

  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建军牵头,江苏省天一中学、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等共同参与的“面向真实世界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十年之功建构了“五基一体”技术课程价值结构,为教育部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科技部全民技术素质学习大纲和澳门特区资讯科技高中课程文件制订等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已形成辐射全国31个省域的高中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的“江苏样本”和“中国窗口”;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万伟申报的“具有‘江苏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十年建构与探索”项目,从“没有课程纲要、没有教材、没有专业教师”的零起点出发,逐步构建了完整的、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各省市教科研部门也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在成尚荣看来,高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多方介入,其实形成了一种“伙伴式研究”的范式,“如何让更多的高校学者深入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中,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扎根热土埋首耕耘

  在本次项目评审之初,两份特别的申报书引发了评委们的关注,它们分别是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独立申报的“情境教育理论与操作体系的概括、提升”和全国著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牵头申报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成果推广实践的创新”项目。尽管两位老人几近80高龄,荣誉等身,且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均有建树,但她们依然埋头扎根在最平凡的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将各自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这份永不止步的“第一动力”令评委们感叹不已。

  作为江苏教育的旗帜性人物,她们的崇高精神与地域文化彼此映照,或许能部分诠释我省广大一线教师潜心科研、孜孜以求的内生力量。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本届特等奖候选项目中,不少项目积累了十年乃至数十年之功。从1987年至今,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祁建新的“教育哲学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经持续了30年。“我的研究不是按高校的专业标准全面建构‘中学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而是着力于问题导向和行动研究的视角。”在他看来,以哲学观引领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走向。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退休教师李震关注“中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已经有10多年,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出于对语文的痴迷和热爱,退休后,他又继续以更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更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将“生命化语文”研究引向深入。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本届参评项目中,越来越多的项目直接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睢宁县实验小学、睢宁县睢城实验小学等单位共同申报的“美的发现:睢宁儿童画60年探索实践”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调动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如何大面积地推动农村区域性教学改革,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这次教学改革成果奖的培育、申报和评选,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成尚荣说。

  “评选教学成果奖只是形式、手段,根本目的是推动教学改革,让更多老师参与其中。”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表示,希望各地各校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力度,力争取得更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教学成果,努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新的提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