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李旭 耿联 发布时间:2017-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8月2日至3日,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培训班在南京举办,省委书记李强指出——

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本报讯(记者 李旭 通讯员 耿联)8月2日至3日,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培训班在南京举办。省委书记李强在培训班上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文主持开班式,副省长王江出席,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作专题报告和会议总结。全省高校书记、校(院)长,各设区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等3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

  李强在讲话中强调,人才是未来发展的竞争焦点,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也是最大的人才宝库。江苏发展基础好,平台高,发展的优势是人才,但从时代发展、未来竞争的需要来看,我们缺的是真正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和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他希望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能够把知识深耕于生动的实践中,能够以强烈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前行。

  李强指出,高校要积极研究探讨,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要在坚守中求变,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的宗旨,坚守大学精神,同时以宽广的视野审视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变化,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在提升水平中创造特色,从江苏深厚的发展土壤与高校的办学传统中汲取涵养,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要在融入实践中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把高校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开放中培养国际化人才,用全球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真正融入全球人才大循环中。

  李强说,书记、校长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掌门人”,要在人才培养上花更多功夫,展现更大作为。要做教育家,多仰望星空,做有风骨、有原则、有见识、有情怀的人。要有改革担当,落实好“科技创新40条”“富民33条”“人才26条”等改革举措,在人才认定、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薪酬待遇等问题加强研究探索。要构建人才辈出的生态系统,把能提供的资源更多地用到人才培养上,注重文化传统的弘扬光大,为人才成长提供丰厚土壤和阳光雨露。要有大格局,执行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意方式方法,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李强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校长也要增强责任意识,班子成员都要履行“一岗双责”。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以抓好巡视整改为契机,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实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去。

  王燕文在开班式总结讲话中指出,李强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她就学习贯彻李强书记的讲话精神提出3点要求:一是要认真学习李强书记讲话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抓好贯彻落实;二是要紧密联系高校发展实际,以更高的定位和更实的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三是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内在活力。

  葛道凯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作专题报告并作培训总结讲话。他特别指出,李强书记在培训班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江苏的应用和展开,同时为我省下一步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葛道凯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提炼归纳为5个核心要义:一是要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二要把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落实到教育活动全过程;三要把教育的目的聚焦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上;四要大力弘扬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方法;五要十分重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葛道凯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带来了4个方面的深刻启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准并破解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重要领域,必须把建立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有效良性互动作为重要切入点;促进教育公平,要以服务社会公平为目标,从细节入手,从小处做起,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调整优化教育结构,要以服务国家协调发展要求和绿色发展需要为落脚点,把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重要努力方向;提高教育质量,要把教育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基本着力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分别讲话。10所高校作交流发言。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