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举办首届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
探索“专家型教师”的培养之道
■本报记者 李旭
如何缓解中小学家长的“子女学业焦虑症”?“二胎”政策对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这些社会关切 的教育热点问题,在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的微课题比赛中得到了解答。11月5日,由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我省 首届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落下帷幕,来自全省7所高校的75名教育硕士进行了现场角逐。与传统的师范生技能大赛相比,这项赛事围绕“专家型 教师”的培养目标,突出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考量,旨在对深化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导向、激励和推动作用。
聚焦研究能力 “把脉”现实问题
本次大赛分为微教学比赛和微课题比赛两部分,微教学比赛重在考查研究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微课题比赛重在考量研究生对教育问 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12个比赛选题涉及乡村教师、“二胎”政策、中小学“大班额”、“流动儿童”、中小学课业负担等多方面的热点教育话题。
扬州大学历史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张禹的参赛微课题是“‘大班额制’下座位编排影响学生学习机制研究”。他说,对“大班额”背景下座位编排的 关注,源于自己在“大班额”班级任教的实习经历。
他通过调查发现,在“大班额”条件下,座位编排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班额”条件下,为容纳更多学生,“秧田式”成了座位编 排的主导形式,却使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在对比了圆形、U形等座位编排形式的优劣后,他建议:采用四人一组的小组式座位编排,每隔 一段时间,前排与后排、左侧与右侧的学生进行轮换,并给学生自由选择同桌的机会。
比赛中,不少选手的精彩表现超出了评委们的预期。在评委们看来,他们的微课题研究对于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政策制定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二胎政策’的背景下,女教师希望政府设立‘父亲育儿假’的呼声很高”“焦虑性格的父母易培养出焦虑性格的孩子,家长要努力学会把注意力 从关注孩子的不足转移到已取得的成效上”……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接地气”的对策建议赢得了评委们的连连点赞。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选手们在竞赛中通过教学活动展现了教育硕士研究生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汇报,体现了研究生在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方法等 方面的训练与成长,充分彰显了竞赛的导向价值。”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国睿表示。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大都来自研究生二年级,正在经历着职业生涯中的实习阶段。作为“准教师”,他们对本次大赛中“创新与研究” 的价值导向有着更深刻的感触与体悟。
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南通大学的参赛选手陈培娟目前正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担任英语实习教师,她告诉记者,通师二附小浓厚的教研氛围和 学校文化,让她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型教师”的职业追求。正是在对优秀教师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她完成了自己的参赛微课题“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艺 术的案例研究——以特级教师S老师为例”。
据本届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王俊英介绍,自今年5月大赛启动后,学校高度重视,该校研究生院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实 施方案,先后经过多轮筛选和考核,确定选手名单,并为各参赛选手指定指导教师,进而对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本次大赛可谓是全省教育硕士之间的‘华山论剑’,”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南京大学的高旗感慨地说,回想起漫长的备赛历程,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我们都是在困境中成长,在挫折中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们日渐领悟了‘以赛促学、以赛会友’,通过比赛的磨砺,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 为教育生涯打实基础,未来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赛促改 提升培养质量
据悉,我省每年招聘的新教师中,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分别达到50%、23%和10%。对于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省已起草《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新入职高中教师要逐步实现研究生化。根据我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到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拥 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将从目前的17%增长到20%。
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表示,江苏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4个试点省份之一。本次大赛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将大赛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强化过程培养,优化导师队伍,注重 实践实训,理顺体制机制,严格质量标准,增强学科内涵。各相关高校应该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累经验,形成示范。“当前和今后一 段时期,我省将积极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洪流说。
“南通大学从2015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作为一个年轻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这次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我们完善今后的培养工作有 很强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王俊英说。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表示:“赛事虽已结束,但这次比赛带给高校在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等方面的启发和 思考还将继续,我们将在明年初举行的教育硕士联盟会议上邀请评委专家与高校一同研讨,共同挖掘竞赛的发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