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

作者:任素梅 缪志聪 潘玉娇 发布时间:2017-12-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2017年12月13日为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连日来,我省各地师生举办各种悼念活动——

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

  本报讯(记者 任素梅 缪志聪 潘玉娇)12月13日上午10:01,凄厉的防空警报在南京上空拉响,汽车鸣笛,路人驻足,举城默哀。80年前的今天,南京陷落,全城百姓任人宰割;80年后,华夏儿女第四次以国之名义悼念那些逝去的亡灵。我省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高校纷纷举办纪念活动,悼念逝者、祈愿和平。

  一大早,南京市第九中学的校园里挂起了长长的横幅——“祭南京殇,励少年志,圆强国梦”。学生们纷纷停下脚步,在横幅的空白处签下了自己的姓名。从本周一开始,该校开展了一系列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主题活动:晨会上,“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的主题发言开启了历史的记忆;校园内,一张张黑板报书写下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祝福;烛光下,学生们手捧蜡烛,高声朗诵,寄托哀思……“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理性地认识、铭记那段历史,以史为镜,为了祖国强大而努力奋斗。”该校团委老师张瑞寒说。

  上午9时,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师生一行50人,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参加吊唁活动。当城市上空鸣响警报的时候,参加活动的全体师生为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默哀结束后,大家陆续献上洁白的菊花并鞠躬致哀。

  我省各地师生也纷纷举办各种活动悼念遇难同胞。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无论是正在教室上课的师生,还是正在实验室进行实训操作的师生,随着警报声响起,立即停止了所有活动,全体师生起立默哀。

  为了让幼儿从小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常州市新闸街道中心幼儿园以公祭日为契机,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观看革命影片、讲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孩子们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少先队队员们搜集了大量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和史料,精心制作成PPT播放、讲解。一幅幅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画面让队员们义愤填膺,大家纷纷表示,要将爱国热情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珍惜幸福,奋发图强。

  当天,盐城市盐都区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80周年国家公祭仪式电视直播、南京大屠杀视频短片;镇江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抗日纪念馆,激发学生的报国之情;扬州市江都区大桥小学利用升旗仪式向学生讲述那段屈辱的历史,号召全校师生参与公祭活动;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开展历史讲座,以此缅怀遇难同胞;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折叠白色千纸鹤,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

  连日来,我省各地师生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12月8日,由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南京市中小学《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市级示范课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举行。课后,孩子们在教室外的留言墙上写下了对这节历史课的感悟。“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长大回报那些默默守护我们的人。”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12月10日,江苏省清江中学国防班师生赴淮安张纯如纪念馆开展以“铭记历史、圆梦中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们观看了纪念馆展陈,聆听了张纯如的事迹,了解了她的爱国之志。在纪念馆门前广场,学生们进行了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了他们“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的坚定决心。

  12月11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项目成果“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首发仪式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举行。当天晚上,南京师范大学上百名学子在世纪广场上用蜡烛摆出了“300000、南京、12.13、80年”的字样,用烛光祭的方式,表达了对80年前那段国殇的追思和铭记。

  “多难兴邦兮绘梦想,勠力同心兮写辉煌;春风遍吹兮国运隆,和平永续兮大道昌……”12月12日,南京工业大学校团委在该校江浦校区仁智楼前举办悼念活动。现场,该校3名学生朗诵了学生李亚冲创作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八十周年祭》诗词。激愤铿锵的诗句让在场的师生潸然泪下之余又精神振奋。

  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邮电大学邀请《雪中血:南京1937》的作者、英国作家大卫·戴维斯到校,向来自亚、非、欧2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中外师生分享了该小说的创作过程。他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发出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历史的声音。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专门为国家公祭日活动制作了3D小型国家公祭鼎,于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亮相。“该小型公祭鼎是由我院3D打印中心打印的快速样件翻蜡模铸造而成。”该院副院长陈超介绍,用于国家公祭活动的3D打印工艺要求高、时间紧,学院第一时间召开讨论会,确保产品按期交付,以此纪念遇难同胞。

  (通讯员李焦明、曹奕、曹阳、卞桂富、唐守伦、谈雷、夏茹、张英、华跃、杨芳、张前、王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