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教师挑起“思政担” 课程上出“思政味”

作者:任素梅 陆思洋 发布时间:2018-05-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自2017年启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以来,江苏科技大学正日益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教师挑起“思政担” 课程上出“思政味”

  本报讯(记者 任素梅 实习记者 陆思洋)在智能控制课程里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船舶历史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前,记者在江苏科技大学采访了解到,将专业课融入“思政味”的做法已在该校蔚然成风。思政工作就像“盐”,溶进专业教育“汤”里,“汤”变得可口,令学生真正获益。

  为破解思政课“孤岛”难题,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融合,2017年12月,江科大在全校启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中,力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育人“同向同行”.为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该校制订《江苏科技大学“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进一步落实思政工作“五大工程”33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如何在繁重的专业课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江科大成立了一支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9名专家教授组成的“课程思政”辅导团,在加强“课程思政”专项研究的同时,对全校其他学院教师进行“思政”培训;定期举办“聚合行动”系列讲堂,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融合,引导非思政教师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等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同时,针对“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团队及时跟进,帮助非思政教师跨越“思政关”.

  江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姚允柱是“聚合行动”讲堂第一位主讲人,他曾以《牢记使命,同向同行》为题给学校近百名专业课教师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他说,“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教师要有“底线意识”,更要有“育人意识”.“课程思政”要让教师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有所了解后,结合专业课内容找到“思政点”,自然地上出“思政味”.

  一场场主题讲座,一次次研讨交流,一轮轮专业培训,江科大的“聚合行动”引领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不断碰撞出火花,引导非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回应学生学习需求,形成“课程思政”共识。为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江科大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要求每个学院遴选1——2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并给予经费资助,努力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

  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宋向荣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师,他以“迎接挑战,创造中国骄傲”为主旨,结合课程实际,重新架构了材料力学课的教学,将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元素融入力学课堂,使每堂课都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新精神的园地。“以前课上老师只谈专业课知识,现在穿插一些故事和背景资料,告诉我们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的收获更大了。”学生胡修杰说。

  和宋向荣一样,非思政教师杜冰、陈静、薛文涛、雷飞、高彬等10多名青年教师承担了外语、概率论、高数、物理等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改,江科大因此涌现出一批“聚合行动”排头兵。“‘聚合行动’关键是聚与合,聚是聚力、聚气、聚心,合是合情、合意、合向。思政课和专业课从未分割,每门课都应该用心、用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精神成人’。”该校副校长黄进表示。

  为把握学生思政教育需求,江科大结合学校实施的“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构建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聚合行动”课程体系。该校党委书记王济干认为,找准思想共鸣点、内容聚焦点、利益交汇点,教师才能做到“讲得清、讲得明”,学生才能“听得进、能真信”,也才能把思政的“钙”补进学生“骨质”.

  从专人开展思政教育到人人参与思政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堂课的具体实施,江科大努力让全体教师挑起“思政担”、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王济干说,江科大的“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课,也不是新设一项活动,而是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寻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频共振的契合点,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陈路

教师挑起“思政担” 课程上出“思政味”
发布时间:2018-05-15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自2017年启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以来,江苏科技大学正日益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教师挑起“思政担” 课程上出“思政味”

  本报讯(记者 任素梅 实习记者 陆思洋)在智能控制课程里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船舶历史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前,记者在江苏科技大学采访了解到,将专业课融入“思政味”的做法已在该校蔚然成风。思政工作就像“盐”,溶进专业教育“汤”里,“汤”变得可口,令学生真正获益。

  为破解思政课“孤岛”难题,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融合,2017年12月,江科大在全校启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中,力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育人“同向同行”.为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该校制订《江苏科技大学“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进一步落实思政工作“五大工程”33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如何在繁重的专业课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江科大成立了一支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9名专家教授组成的“课程思政”辅导团,在加强“课程思政”专项研究的同时,对全校其他学院教师进行“思政”培训;定期举办“聚合行动”系列讲堂,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融合,引导非思政教师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等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同时,针对“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团队及时跟进,帮助非思政教师跨越“思政关”.

  江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姚允柱是“聚合行动”讲堂第一位主讲人,他曾以《牢记使命,同向同行》为题给学校近百名专业课教师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他说,“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教师要有“底线意识”,更要有“育人意识”.“课程思政”要让教师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有所了解后,结合专业课内容找到“思政点”,自然地上出“思政味”.

  一场场主题讲座,一次次研讨交流,一轮轮专业培训,江科大的“聚合行动”引领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不断碰撞出火花,引导非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回应学生学习需求,形成“课程思政”共识。为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江科大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要求每个学院遴选1——2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并给予经费资助,努力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

  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宋向荣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师,他以“迎接挑战,创造中国骄傲”为主旨,结合课程实际,重新架构了材料力学课的教学,将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元素融入力学课堂,使每堂课都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新精神的园地。“以前课上老师只谈专业课知识,现在穿插一些故事和背景资料,告诉我们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的收获更大了。”学生胡修杰说。

  和宋向荣一样,非思政教师杜冰、陈静、薛文涛、雷飞、高彬等10多名青年教师承担了外语、概率论、高数、物理等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改,江科大因此涌现出一批“聚合行动”排头兵。“‘聚合行动’关键是聚与合,聚是聚力、聚气、聚心,合是合情、合意、合向。思政课和专业课从未分割,每门课都应该用心、用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精神成人’。”该校副校长黄进表示。

  为把握学生思政教育需求,江科大结合学校实施的“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构建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聚合行动”课程体系。该校党委书记王济干认为,找准思想共鸣点、内容聚焦点、利益交汇点,教师才能做到“讲得清、讲得明”,学生才能“听得进、能真信”,也才能把思政的“钙”补进学生“骨质”.

  从专人开展思政教育到人人参与思政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堂课的具体实施,江科大努力让全体教师挑起“思政担”、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王济干说,江科大的“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课,也不是新设一项活动,而是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寻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频共振的契合点,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