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融教育”,构筑家校协同新格局

作者:缪志聪 汤淑蓉 发布时间:2018-10-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汤淑蓉

  前不久,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副校长李兆兵带队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家访,他与几位教师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学生的家里。一进门,憨厚的父亲就对他们说:“感谢学校的帮助,让我的孩子能在这里继续读书。”

  这是一个来自贵州的家庭,家中有三个孩子,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父亲在砖窑厂打临工。今年,他有两个孩子要上高中,其中一个就在公道中学,因为经济拮据,父亲萌生了回老家的念头。李兆兵了解到情况后,当场请示校长减免了该生的所有学杂费,并承诺给孩子每月300元生活费补助,助其申报国家贫困补助,终于打消了父亲的顾虑。

  在邗江区,这样温暖的“家校故事”层出不穷。从2016年开始,邗江区有步骤地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启动“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推进“百草园学堂”建设、发布“好父母、好老师、好学生”指南、启动“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传承行动,并在全区各中小学普遍建立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辟家委会办公室、家长接待室及活动场所,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章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校合作共同体成为邗江教育的“新景观”。

  一项现实的选择:构筑“融教育”格局

  家访是家与校之间的一根红线,也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从2016年开始,邗江区启动“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之后,这场覆盖全区近10万中小学生家庭的“敲门行动”持续升级,让家长真切感受到家校合作的方式真的变了。

  “2016年,老师来的时候,不仅反馈和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还与我们家长商讨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途径和举措,可以说是‘一生一策’。”“2017年,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家结成了对子,不仅在家访日,在平时也关心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思想状况、情绪变化,还邀请我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我们真正有机会了解孩子。”“今年老师又来了,她带来了新的家庭教育方法,告诉我们可以尝试‘一个孩子的家庭会议’来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做民主、和善、不焦虑的父母。”家长们的反馈,是邗江区家校合作层层推进最生动的注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总是不尽如人意。从2016年开始,邗江区教育局转变思路,“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开展家庭教育,我们教育部门应该主动站出来发挥主导作用。”该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告诉记者,“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作为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是开展新家庭教育实验的基础性项目,近两年,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邗江已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

  以“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发端,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一步步地呈现出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实验工程特色,去年《邗江区关于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成为该区各个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好父母指南”“家务劳动指南”等家庭教育标准的发布,以及百场亲子公益讲座、带着孩子听音乐、新家庭教育指导站展评等活动,都积极地推进了这一场教育改革走向深入。连续两年,邗江区教育局都在区政府年度工作创新创优成果评选中获第一名。

  一个孩子的研讨会:重建心灵的连接

  一个孩子在班级中是几十分之一,对一个家庭则是百分之百。面对一个孩子,不同家庭遇到的困惑、问题各不相同却又无比重要。如何发动社会、家庭的力量去解决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

  今年6月29日,一场特别的研讨会在扬州市竹西小学举行。36位班主任与教育专家齐聚一堂,他们讨论的对象是一个“不敢回家的孩子”。在邗江区,这样的研讨会有很多。一年前,杨彭嵛受聘为邗江区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上接第1版)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已组织了26期“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指导了80多个家庭的亲子教育,纠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偏颇观念,唤醒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家小星(化名)平时不喜欢看书学习,还总是跟弟弟打闹,跟我们吵起架来也丝毫不让步。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上课捣乱。我们拿他没办法,专家您看看这怎么办?”小星是杨庙小学的一名学生,小星妈妈听说学校要举办“一个孩子的研讨会”,第一时间报名了。会上,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胡学春、院长陈秋苹、心理学教授陈四光和王映学等专家共同为这位犯愁的妈妈“问诊把脉”。

  几位专家分别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对症分析,并给孩子开出了解决问题的“处方”:首先要和谐相处、减少争吵,其次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把他对待一件事情的热情与专注慢慢地转移到其他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要体罚孩子,不能让孩子产生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小星妈妈说,听了专家的话,她学到了很多。

  为什么要为“一个孩子”开研讨会?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冯长宏说,“一个孩子的研讨会”就是要通过专家、教师和家长的现场研讨,为部分儿童诊断问题、探究根源,制定个性化成长指导方案,实施跟踪服务指导。

  “孩子到底想要什么?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师如何应对?”冯长宏说,全面关怀学生发展,就要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通过类似的家庭教育研究活动,邗江区正在探索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背后的原因,“教育一定是有情感的,走进孩子的心门,才能拥有教育的收获”。

  一间温馨的接待室:创设平等的对话

  在邗江区蒋王中学有一间有名的工作室,叫“阳光天使”顾娟老师工作室,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好评,有事没事家长们都喜欢跟顾老师聊聊孩子的事。在这所学校,类似的地方还有好几个,比如亲子阅读书吧、“小蚂蚁”义工服务中心、“亲子禅绕画”王娟老师工作室、亲子篮球运动体验馆等。蒋王中学的家长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孩子的学习照顾不到,这些工作室让家长们普遍觉得“宾至如归”。

  在新家庭教育实验中,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被上升到“和美”的高度,家校合作的方式正在不断变化。“今年,我们启动了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传承、万名学生进社区宣讲等系列活动,并鼓励学校建设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目的在于构建新家庭教育生态体系,优化成长生态圈层。”何云峰说,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事,教育部门既要主导,但也不能“包干”。

  5月,邗江区举办首届“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周”,百场亲子公益讲座、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讲座、新家庭教育指导站展评、校园亲子节等活动,让新家庭教育实验成为邗江百姓的热议话题。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众多针对家长的“菜单式服务”成了家常便饭。很多学校还举办充满仪式感的活动,直抵学生和家长的心灵。如维扬中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列出家校合作“菜单”,让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维扬实验小学北校区大力倡导学生做家务,要求学生在家完成“每月一事”,如洗碗、做饭、待客、维修小物件等,训练生活技能,培养家庭责任感。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呈现出一个别样的家庭。”邗江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园长尤莉说,与家长一次次接触,可以使教师更了解孩子,更公平地看待孩子,更恰当地教育孩子,“这样的交流不仅改变了家长,也改变了教师和教育方式”。

责任编辑:陈路

“融教育”,构筑家校协同新格局
——扬州市邗江区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汤淑蓉

  前不久,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副校长李兆兵带队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家访,他与几位教师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学生的家里。一进门,憨厚的父亲就对他们说:“感谢学校的帮助,让我的孩子能在这里继续读书。”

  这是一个来自贵州的家庭,家中有三个孩子,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父亲在砖窑厂打临工。今年,他有两个孩子要上高中,其中一个就在公道中学,因为经济拮据,父亲萌生了回老家的念头。李兆兵了解到情况后,当场请示校长减免了该生的所有学杂费,并承诺给孩子每月300元生活费补助,助其申报国家贫困补助,终于打消了父亲的顾虑。

  在邗江区,这样温暖的“家校故事”层出不穷。从2016年开始,邗江区有步骤地推进新家庭教育实验,启动“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推进“百草园学堂”建设、发布“好父母、好老师、好学生”指南、启动“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传承行动,并在全区各中小学普遍建立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辟家委会办公室、家长接待室及活动场所,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章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校合作共同体成为邗江教育的“新景观”。

  一项现实的选择:构筑“融教育”格局

  家访是家与校之间的一根红线,也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从2016年开始,邗江区启动“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之后,这场覆盖全区近10万中小学生家庭的“敲门行动”持续升级,让家长真切感受到家校合作的方式真的变了。

  “2016年,老师来的时候,不仅反馈和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还与我们家长商讨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途径和举措,可以说是‘一生一策’。”“2017年,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家结成了对子,不仅在家访日,在平时也关心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思想状况、情绪变化,还邀请我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我们真正有机会了解孩子。”“今年老师又来了,她带来了新的家庭教育方法,告诉我们可以尝试‘一个孩子的家庭会议’来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做民主、和善、不焦虑的父母。”家长们的反馈,是邗江区家校合作层层推进最生动的注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总是不尽如人意。从2016年开始,邗江区教育局转变思路,“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开展家庭教育,我们教育部门应该主动站出来发挥主导作用。”该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告诉记者,“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作为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是开展新家庭教育实验的基础性项目,近两年,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邗江已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

  以“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发端,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一步步地呈现出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实验工程特色,去年《邗江区关于新家庭教育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成为该区各个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好父母指南”“家务劳动指南”等家庭教育标准的发布,以及百场亲子公益讲座、带着孩子听音乐、新家庭教育指导站展评等活动,都积极地推进了这一场教育改革走向深入。连续两年,邗江区教育局都在区政府年度工作创新创优成果评选中获第一名。

  一个孩子的研讨会:重建心灵的连接

  一个孩子在班级中是几十分之一,对一个家庭则是百分之百。面对一个孩子,不同家庭遇到的困惑、问题各不相同却又无比重要。如何发动社会、家庭的力量去解决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

  今年6月29日,一场特别的研讨会在扬州市竹西小学举行。36位班主任与教育专家齐聚一堂,他们讨论的对象是一个“不敢回家的孩子”。在邗江区,这样的研讨会有很多。一年前,杨彭嵛受聘为邗江区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上接第1版)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已组织了26期“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指导了80多个家庭的亲子教育,纠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偏颇观念,唤醒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家小星(化名)平时不喜欢看书学习,还总是跟弟弟打闹,跟我们吵起架来也丝毫不让步。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上课捣乱。我们拿他没办法,专家您看看这怎么办?”小星是杨庙小学的一名学生,小星妈妈听说学校要举办“一个孩子的研讨会”,第一时间报名了。会上,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胡学春、院长陈秋苹、心理学教授陈四光和王映学等专家共同为这位犯愁的妈妈“问诊把脉”。

  几位专家分别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对症分析,并给孩子开出了解决问题的“处方”:首先要和谐相处、减少争吵,其次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把他对待一件事情的热情与专注慢慢地转移到其他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要体罚孩子,不能让孩子产生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小星妈妈说,听了专家的话,她学到了很多。

  为什么要为“一个孩子”开研讨会?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冯长宏说,“一个孩子的研讨会”就是要通过专家、教师和家长的现场研讨,为部分儿童诊断问题、探究根源,制定个性化成长指导方案,实施跟踪服务指导。

  “孩子到底想要什么?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师如何应对?”冯长宏说,全面关怀学生发展,就要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通过类似的家庭教育研究活动,邗江区正在探索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背后的原因,“教育一定是有情感的,走进孩子的心门,才能拥有教育的收获”。

  一间温馨的接待室:创设平等的对话

  在邗江区蒋王中学有一间有名的工作室,叫“阳光天使”顾娟老师工作室,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好评,有事没事家长们都喜欢跟顾老师聊聊孩子的事。在这所学校,类似的地方还有好几个,比如亲子阅读书吧、“小蚂蚁”义工服务中心、“亲子禅绕画”王娟老师工作室、亲子篮球运动体验馆等。蒋王中学的家长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孩子的学习照顾不到,这些工作室让家长们普遍觉得“宾至如归”。

  在新家庭教育实验中,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被上升到“和美”的高度,家校合作的方式正在不断变化。“今年,我们启动了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传承、万名学生进社区宣讲等系列活动,并鼓励学校建设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目的在于构建新家庭教育生态体系,优化成长生态圈层。”何云峰说,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事,教育部门既要主导,但也不能“包干”。

  5月,邗江区举办首届“新家庭教育实验活动周”,百场亲子公益讲座、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讲座、新家庭教育指导站展评、校园亲子节等活动,让新家庭教育实验成为邗江百姓的热议话题。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众多针对家长的“菜单式服务”成了家常便饭。很多学校还举办充满仪式感的活动,直抵学生和家长的心灵。如维扬中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列出家校合作“菜单”,让家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维扬实验小学北校区大力倡导学生做家务,要求学生在家完成“每月一事”,如洗碗、做饭、待客、维修小物件等,训练生活技能,培养家庭责任感。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呈现出一个别样的家庭。”邗江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园长尤莉说,与家长一次次接触,可以使教师更了解孩子,更公平地看待孩子,更恰当地教育孩子,“这样的交流不仅改变了家长,也改变了教师和教育方式”。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