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苏城尚“美” “育”见未来

作者:阿妮尔 王丽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苏州市着力推进“美育向人人”,将美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程,持续推进特色鲜明的“苏式美育”——

苏城尚“美” “育”见未来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本报记者 王丽

  “我想把生活中的美都画下来!比如学校旁的宝带桥。”日前,江苏省宝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濮怡欣一边在校园一隅执笔写生,一边向记者讲述她眼中的“美”。在濮怡欣眼中,墙壁上的师生画作、回廊中的笔墨书法、课堂中的审美启迪让学校变成了一座“艺术馆”,她对美术的兴趣也在这座“艺术馆”中逐渐延伸成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十四五”开局以来,苏州市将建设高标准现代教育强市、建强新时代苏式教育品牌作为发展总目标,并将美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重点,着力放大“江南文化”“吴文化”优势,将“苏式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美浸润校园、课堂、活动。越来越多的苏城学子和濮怡欣一样,在校园中与美相伴,在美的浸润滋养中一路成长。

  惠及全体:描绘“追寻美”的路径

  “美育在校园的纵深发展,对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道德情操、人格修为和精神境界意义重大。”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介绍说。多年来,苏州市秉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艺术之美”的理念,着力推进“美育向人人”,使学校美育主动融入素质教育内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追寻美、享受美。

  2015年,苏州市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并出台《“青少年艺术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着力配齐美育资源,构建惠及全体的美育体系。2016年,该市全面启动艺术教育项目工程,遴选市级艺术教育项目学校,以点带面,辐射全市。2017年,随着全市美育氛围愈发浓厚,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苏州举办。此后,苏州市在美育评价、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渐形成“校校有项目、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美育氛围。

  截至目前,苏州市共有专职艺术教师6565名,美育校本课程687个,校本教材近1000种,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参与率已达100%。市级统筹下,各校在广泛开展美育工作的同时,还为不同学段学生“量身定制”美育计划,递上开启“寻美”之门的“钥匙”。

  “我们希望通过多元课程引导小学阶段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教师戴旭辉介绍说,该校开设80多个工作坊课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探究力,学生可自主选择美的“打开方式”。

  “学生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思考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体卫艺处主任何汉东告诉记者,高中阶段,美育要更趋深度,学生要在美育课程中触碰美,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发现美。

  职教阶段,美育则更注重实践。“不苛求学生掌握高深的艺术理论,而希望他们将美运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吕虹介绍说。该校学生以幼师专业为主,艺术教师占教师总数近三分之一,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艺术课培训,还须定期参与即兴表演、弹唱等应用科目考核。当学生们走出校园真正成为幼师,她们的审美感悟将直接影响幼儿探索世界的方式。

  发掘特色:走上“体验美”的旅程

  “以前很难找到适合学昆曲的学生,随着昆曲文化融入校园,学生学唱昆歌昆谣时就能展现兴趣和天赋。”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秦峰少儿昆剧团总指导黄国杰感慨地说,如今昆曲文化已浸润到校园各处,“天天演、班班秀”让昆曲“新苗”茁壮成长。

  苏州历史悠久,传统工艺品类众多,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不少学校着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昆曲、核雕、桃花坞年画等彰显地域特色的“苏式美育”项目。此外,在植根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多学科融合也为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学生们在劳技课上体验苏绣技艺,在道法课上了解苏绣小镇历史,在语文课上学写苏绣相关习作,在美术课上绘制苏绣图样。”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健告诉记者,苏绣艺术已在该校多学科实现“再生根”。“文化是饱含感情的,丰富的背景知识铺垫能让学生理性解读作品韵味和创作意图,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西交苏州附中艺术教研组长易仲阗说,学生出发写生前,地理、历史、化学教师总会为学生讲解写生地的地势、水系、人居环境,学生的笔触随着知识积淀愈发细腻,作品也充满灵气。

  与学科融合并行的,是苏州各学段基于美的“牵手”。“作为艺术特色高中,我们希望在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将艺术特色带给更多孩子。”苏州市第六中学校校长朱文学告诉记者,学校定期邀请其他中小学校学生参与乐团排练演出,组织艺术夏令营,为中小学生提供艺术类选修课。“2021年开始,打通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联盟让我们有机会与其他学段的学校更紧密地结合。”朱文学说,全新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望让学校的艺术特色收获更广阔的舞台。

  在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策动下,2021年,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尹山湖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对接,培训美育师资、协助建设课程、指导社团活动,帮助重点扶持学校明确美育发展方向。

  指向素养:品味“收获美”的成长

  早在2005年,苏州市就开始将艺术学科纳入中考考查科目,以分等级形式评估初三学生音乐、美术素养,作为高中学段录取依据。16年间,美育评价的过程性在以“美育进中考”为抓手的评价体系探索中不断凸显。2016年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政府教育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考核,2018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评价考核,2020年起将音乐、美术学科正式纳入中考计分科目,过程性评价占比60%,现场考核占比40%……在苏州市,“美育进中考”越来越注重反映各阶段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

  渐渐地,根据自主性、差异性设计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从传统的“定量考核”中解放出来。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美,在项目式学习和真实情境中收获“专属成绩单”。

  诵读童谣讲述苏灯历史,提起画笔鉴赏灯彩光华,跟随传承人学习苏灯“四技”,在名家名作中体悟苏灯内涵……提起苏灯,苏州市平直教育集团的每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解读苏灯,真正在美育课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将文化之美植入自己的生命律动。”集团总校长张萍告诉记者,集团开设苏灯传习所,研发覆盖全学段的“流光溢彩”苏灯读物,将苏灯文化融入各学科课程和劳动实践中,每名学生都能接触苏灯文化,也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示成长足迹,完成课程评价。

  在苏州市沧浪中学校,初二学生黄昱琪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她参与创作的“沧浪丝巾”。丝巾呈现了大运河的粼粼水波和著名的“运河十景”,渔人、仙鹤等国风图样穿插其中,古韵十足。“在运河主题下,我们自己寻找素材,在实践课上讨论,尝试把心中的江南文化元素设计成型。”黄昱琪说,经过一年左右的运河文化文创设计实训,她对美的认知也愈发深入,“就算日后不从事相关职业,我也会继续用手、用心创造美、传播美。”该校副校长卢燕表示,“学生不仅能在运河文化课程中接受美的滋养,还能衍生创新成果,激发推广江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现阶段的美育浸润将会滋养学生终身。”

责任编辑:陈路

苏城尚“美” “育”见未来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阿妮尔 王丽

近年来,苏州市着力推进“美育向人人”,将美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程,持续推进特色鲜明的“苏式美育”——

苏城尚“美” “育”见未来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本报记者 王丽

  “我想把生活中的美都画下来!比如学校旁的宝带桥。”日前,江苏省宝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濮怡欣一边在校园一隅执笔写生,一边向记者讲述她眼中的“美”。在濮怡欣眼中,墙壁上的师生画作、回廊中的笔墨书法、课堂中的审美启迪让学校变成了一座“艺术馆”,她对美术的兴趣也在这座“艺术馆”中逐渐延伸成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十四五”开局以来,苏州市将建设高标准现代教育强市、建强新时代苏式教育品牌作为发展总目标,并将美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重点,着力放大“江南文化”“吴文化”优势,将“苏式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美浸润校园、课堂、活动。越来越多的苏城学子和濮怡欣一样,在校园中与美相伴,在美的浸润滋养中一路成长。

  惠及全体:描绘“追寻美”的路径

  “美育在校园的纵深发展,对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道德情操、人格修为和精神境界意义重大。”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介绍说。多年来,苏州市秉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艺术之美”的理念,着力推进“美育向人人”,使学校美育主动融入素质教育内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追寻美、享受美。

  2015年,苏州市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并出台《“青少年艺术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着力配齐美育资源,构建惠及全体的美育体系。2016年,该市全面启动艺术教育项目工程,遴选市级艺术教育项目学校,以点带面,辐射全市。2017年,随着全市美育氛围愈发浓厚,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苏州举办。此后,苏州市在美育评价、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渐形成“校校有项目、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美育氛围。

  截至目前,苏州市共有专职艺术教师6565名,美育校本课程687个,校本教材近1000种,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参与率已达100%。市级统筹下,各校在广泛开展美育工作的同时,还为不同学段学生“量身定制”美育计划,递上开启“寻美”之门的“钥匙”。

  “我们希望通过多元课程引导小学阶段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教师戴旭辉介绍说,该校开设80多个工作坊课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探究力,学生可自主选择美的“打开方式”。

  “学生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思考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体卫艺处主任何汉东告诉记者,高中阶段,美育要更趋深度,学生要在美育课程中触碰美,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发现美。

  职教阶段,美育则更注重实践。“不苛求学生掌握高深的艺术理论,而希望他们将美运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吕虹介绍说。该校学生以幼师专业为主,艺术教师占教师总数近三分之一,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艺术课培训,还须定期参与即兴表演、弹唱等应用科目考核。当学生们走出校园真正成为幼师,她们的审美感悟将直接影响幼儿探索世界的方式。

  发掘特色:走上“体验美”的旅程

  “以前很难找到适合学昆曲的学生,随着昆曲文化融入校园,学生学唱昆歌昆谣时就能展现兴趣和天赋。”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秦峰少儿昆剧团总指导黄国杰感慨地说,如今昆曲文化已浸润到校园各处,“天天演、班班秀”让昆曲“新苗”茁壮成长。

  苏州历史悠久,传统工艺品类众多,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不少学校着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昆曲、核雕、桃花坞年画等彰显地域特色的“苏式美育”项目。此外,在植根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多学科融合也为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学生们在劳技课上体验苏绣技艺,在道法课上了解苏绣小镇历史,在语文课上学写苏绣相关习作,在美术课上绘制苏绣图样。”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健告诉记者,苏绣艺术已在该校多学科实现“再生根”。“文化是饱含感情的,丰富的背景知识铺垫能让学生理性解读作品韵味和创作意图,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西交苏州附中艺术教研组长易仲阗说,学生出发写生前,地理、历史、化学教师总会为学生讲解写生地的地势、水系、人居环境,学生的笔触随着知识积淀愈发细腻,作品也充满灵气。

  与学科融合并行的,是苏州各学段基于美的“牵手”。“作为艺术特色高中,我们希望在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将艺术特色带给更多孩子。”苏州市第六中学校校长朱文学告诉记者,学校定期邀请其他中小学校学生参与乐团排练演出,组织艺术夏令营,为中小学生提供艺术类选修课。“2021年开始,打通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联盟让我们有机会与其他学段的学校更紧密地结合。”朱文学说,全新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望让学校的艺术特色收获更广阔的舞台。

  在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策动下,2021年,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尹山湖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对接,培训美育师资、协助建设课程、指导社团活动,帮助重点扶持学校明确美育发展方向。

  指向素养:品味“收获美”的成长

  早在2005年,苏州市就开始将艺术学科纳入中考考查科目,以分等级形式评估初三学生音乐、美术素养,作为高中学段录取依据。16年间,美育评价的过程性在以“美育进中考”为抓手的评价体系探索中不断凸显。2016年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政府教育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考核,2018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评价考核,2020年起将音乐、美术学科正式纳入中考计分科目,过程性评价占比60%,现场考核占比40%……在苏州市,“美育进中考”越来越注重反映各阶段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

  渐渐地,根据自主性、差异性设计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从传统的“定量考核”中解放出来。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美,在项目式学习和真实情境中收获“专属成绩单”。

  诵读童谣讲述苏灯历史,提起画笔鉴赏灯彩光华,跟随传承人学习苏灯“四技”,在名家名作中体悟苏灯内涵……提起苏灯,苏州市平直教育集团的每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解读苏灯,真正在美育课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将文化之美植入自己的生命律动。”集团总校长张萍告诉记者,集团开设苏灯传习所,研发覆盖全学段的“流光溢彩”苏灯读物,将苏灯文化融入各学科课程和劳动实践中,每名学生都能接触苏灯文化,也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示成长足迹,完成课程评价。

  在苏州市沧浪中学校,初二学生黄昱琪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她参与创作的“沧浪丝巾”。丝巾呈现了大运河的粼粼水波和著名的“运河十景”,渔人、仙鹤等国风图样穿插其中,古韵十足。“在运河主题下,我们自己寻找素材,在实践课上讨论,尝试把心中的江南文化元素设计成型。”黄昱琪说,经过一年左右的运河文化文创设计实训,她对美的认知也愈发深入,“就算日后不从事相关职业,我也会继续用手、用心创造美、传播美。”该校副校长卢燕表示,“学生不仅能在运河文化课程中接受美的滋养,还能衍生创新成果,激发推广江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现阶段的美育浸润将会滋养学生终身。”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