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金湖城南实小:“助妮小组”传递校园正能量

作者:杨爱仁 王祥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杨爱仁 王祥)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充满爱。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升起,我们每天都能拥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在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响起,近千名师生向着国旗行注目礼。而在教学楼四楼五(2)班教室走廊上,也有一位女同学在两位同伴的搀扶下,神情专注地向国旗敬着队礼。

被搀扶的女同学叫沈妍妮,一周岁时在家不慎从床上摔下来,颅脑严重受伤,虽经手术保住了生命,但头部发育异常,手脚不灵便,行动十分困难。然而在伍彦、李仁倩、高紫婷、袁月、王文倩、房颖等同学的细心照顾下,她过上了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校园生活。

中队长伍彦清楚地记得,一次参加升旗仪式后回到教室,她发现沈妍妮趴在座位上哭泣。一问才知道她是为不能参加升旗仪式而伤心。她被深深地感动了,立即向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作了汇报,得到允许后,每周一都安排两位同学搀扶沈妍妮在走廊上参加升旗仪式,让她也能和同学们一起聆听国旗下的讲话,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沈妍妮到城南实验小学随班就读后,妈妈唐广英既要打工挣钱又要带她去医进行康复治疗,十分辛苦。不过,她每天把女儿背进教室后便可以放心地离开,因为接下来的一切都由“学雷锋助妮小组”包了下来:领书本、削铅笔、交作业、上厕所……刚上学时小妍妮还不能走路,尽管老师对她很关照,但有时也忙得不能及时抱她上厕所。伍彦看到这些,便和小伙伴商量轮流背她上厕所。后来,小妍妮体重增加了,个头也比她们大,她们背不动了。幸好小妍妮经牵引治疗已能自己一摇一晃地走路,再上厕所时,伍彦便和同学一前一后地搀扶她去。小妍妮是个性格内向的女生,有时想上厕所却又不愿意主动说。于是,“助妮小组”的同学个个成了“察颜观色 ”的高手,课间只要妍妮的脸色有稍许异常,她们就会主动询问。

采访中,班长李仁倩告诉笔者,有一次大家都在上体育课,她回教室拿跳绳,忽然看见沈妍妮捂住肚子疼得头上直冒汗,连忙喊来高紫婷,慢慢地扶妍妮下楼上厕所。可是在下最后一个台阶时,小妍妮一脚没踩稳,摔倒了,她们连忙把她扶起来,问她摔伤了没有,然后更加小心地搀扶着她进了厕所,上完厕所又扶她进教室,陪她写作业。今年刚开学就下了一场大雪,楼梯有不少积雪,人走在上面极易摔倒。她们就先用扫帚把积雪扫掉,再用拖把把湿地擦干,然后搀扶着小妍妮一步一挪地下楼梯上厕所。她们都是独生女,平时在家爸爸妈妈很少让她们做家务。可是为了帮助小妍妮,她们不怕夏天厕所臭味大,不怕冬天解衣裤麻烦,从没有叫脏喊累。“说实话,我也曾打过退堂鼓,可看到同伴痛苦的表情,想到雷锋爷爷和老师的嘱托,又决心把好事做到底。我们商量过,一直照顾妍妮到小学毕业。如果初中我们还在一个班,就继续照顾她。”袁月腼腆地告诉我们。

从班主任邹政巧那儿了解到,沈妍妮头内还放置着排液管,严重影响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学习对她来说比正常人难上千倍。因为记忆力差,她总是记不清老师的讲课内容,课文前背后忘。“助妮小组”就在课后给她补课,陪她一遍又一遍地背书,以加深印象;沈妍妮的手指不灵便,拿铅笔写字作图画画时总是抖个不停,“助妮小组”的同学就轮流握住她的手,不厌其烦地一笔一划地教她;每逢体育课活动课,都有两位同学留在教室陪妍妮写作业、做游戏,有时也搀扶她去图书室看书。“世间难忘同学情,当孩子们成年后走向社会,再回首童年的这段美好时光时,方能真正领悟到‘爱的奉献’的真谛。” 邹老师动情地说。

五年来,“学雷锋助妮小组”以最简单、最真诚的行动,向沈妍妮同学伸出援助之手,传递校园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向人们诠释着爱与奉献。五年的朝夕相处,她们和沈妍妮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正是有了她们的陪伴,小妍妮才逐步由自闭走向快乐,学习也一天天进步。面对小妍妮父母的感谢和人们的赞扬,她们谦逊地回答:“今生我们能够同学是一种缘分,换谁都会这样做的。在帮助妍妮的时候,我们也收获着快乐,健康成长起来。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学雷锋小组,把关爱之情传递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永远比“拿”愉快!爱,永远在路上,在家庭,在校园,在社区,在全世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爱,滋润着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的师生们所有的时光,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