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洪泽实小:百师访千家 家长访学校(图)

作者:赵一民 孙永庚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一民 孙永庚)洪泽县实验小学将教师家访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家访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创新开展“百师访千家,家长访学校”活动,通过聆听群众心声,针对性地改进学校工作,促进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百师访千家,携手共成长

 

 

为扎实推进“百师访千家”工作,洪泽县实验小学领导班子运筹帷幄,于2014年寒假前召开了行政专题会议,决定“百师访千家”工作一马当先,作为2014年度的首要工作。会议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赵一民副校长在期末总结表彰及马年开学工作大会上进行了周密部署和统筹安排,通过“百师访千家”形成家校合力,切实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家访功课措施实。该校通过分类造册编排家访安排表,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以“访家境、知生情、解实困、促成长”为主题,明确家访任务;以送温暖“六必访、五必进”(“六必访”,即贫困生、学困生、行为偏异生、重大变故生、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必访;“五必进”,即贫困资助、学法指导、心理辅导、科学教子及教师关爱进家庭)为重点,确定走访对象;以严守家访纪律(即一张笑脸面对、两只耳朵倾听、三项严守“不吃请、不收礼、不接送”)为底线,明确家访身份;以“进家庭、打电话、发短信”为手段,明确家访形式;以博客日志中上传家访图片、记录家访故事、撰写家访心得为交流方式,以评比促提升。

亲情关爱暖民心。该校要求教师在家访中,通过一声问候、一次辅导、一席谈心、一个约定,把浓浓的关爱传递到孩子们手上,温暖到孩子们身上,融入到孩子们心灵。四(1)班张成超同学是个孤儿,严荣涛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家访中,严老师还特地给张成超买了一身新衣服。她的爱心让孩子感受到孤儿不孤及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受到孩子亲属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

百师访千家,携手共成长。洪泽实小已把“百师访千家”工作纳入师德考核和评优评先首要条件,作为立德铸魂、锤炼师能、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长期工程,引领着洪泽实小的教师人人争做“有境界的教师”,家长人人成为“会教育的家长”,学生人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家长访学校,沟通促发展

 

 

2014年,洪泽县实验小学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教育工作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百师访千家”活动中,创新“家长访学校”模式,通过家校沟通提升办学水平,不断谋求跨越式发展。

家长建言促改革。该校本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更好发展”的原则,办学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马年一开学,学校便围绕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社会和师德建设等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向家长发放征求意见问卷,邀请家长走进校园献计献策。该校还对家长问卷中提出的建议或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明确改革重点,找准改革方向,探究改革措施,落实改革任务。为了保证各项改革取得成效,学校建立了问题督查考核机制,对存在的每个问题进行“改进项目”的跟踪考查,及时了解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每项工作都能得到落实。

家校互访谋发展。该校在深化“百师访千家”活动中,坚持集中家访和平时家访相结合,确保家访面、入户率,使家访工作得以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及建议,更好地实施幸福教育;该校还创新“家长访学校”模式,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问卷、开设“校长信箱”、设立“校长接待日”以及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等举措,虚心聆听家长建议,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寻求跨越发展。

洪泽实小把“百师访千家,家长访学校”作为践行学校“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教育使命和“共享成长”办学理念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的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动,积极宣传家访动态及办学理念,虚心接纳建议,诚心开门办学,以沟通促和谐,扩大知名度和开门办学透明度,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学校、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师生及家庭幸福奠基。

(洪泽县实验小学)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