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123年前南京“第一高楼”金陵中学古钟楼30日开工修复

作者:王 璟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蔡元培等大师当年在此“温暖聚会”时,热论“鸟瞰美学”,珍贵历史照片“鸟瞰南京”据此拍出;钟楼预计明年5月修复完工

它是南京第一幢三层“洋楼”,也是当时南京最高建筑;它的钟声当年一敲响,半个南京城都能听到;它是南京教育的标志性建筑,蔡元培、徐悲鸿、魏学仁等大师会定期在此进行“温暖聚会”……30日,有着123年历史的金陵中学汇文书院钟楼抗震加固及恢复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投资330万元,预计明年5月完工。

这幢建于1888年的“三层小洋楼”

充满标志性意义

是南京教育的符号

汇文书院钟楼是金陵中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京教育的符号。它始建于1888年,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学校建筑中最老的一栋建筑,当时被称为南京第一幢“洋楼”,也是当时南京最高建筑,距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据了解,因为钟楼是当时南京最早的多层高楼,名气很大,所以“三层楼”就成了钟楼的代名词。当时行人问路、雇车,如果找汇文书院不知,找“三层楼”则一下子就晓得了。

30日上午9点40分,钟楼开工修建仪式正在进行,在阳光的照射下,等待修建的钟楼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者伫立在校园中,俯视着所有的人。记者看到,钟楼的外观充满了古朴的气息,立在它面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显示着它的古老和珍贵。钟楼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面,是比较典型的美国殖民期风格的建筑。1992年3月,钟楼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来,钟楼做过教室、行政办公室甚至是宿舍,封闭前用作校史展览馆。据悉,钟楼是金陵中学标志性建筑,120多年来,在金陵中学的刊物上、校徽上、标牌上、请柬上,纪念册上,乃至校服上屡屡出现钟楼的图案。

长期以来,在众多金陵中学学子眼中,钟楼一直是个神圣并有些略带神秘的地方,而很多校友回母校,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钟楼拍照片。“上个月14日,一位从美国来的80岁的老校友吴建民先生,带着一家7口人来母校,一到了钟楼就激动不已。”金中校史会的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老人一进钟楼就回忆起自己当时在哪个教室上课,坐在什么位置,旁边坐着什么人。“钟楼真是金中人最深刻的记忆啊。”

1917年顶层失火被毁,主体建筑三层变两层

记者发现,几张老照片里的钟楼和现在不太一样。从十九世纪末和1910年的三张照片上看,原钟楼的主体为三层,第三层为四棱台形,上部略收,平坡方顶,但每层楼的窗户位置对应。“钟楼的建筑主体原为三层,后因1917年一场大火后被改为二层,现顶部为一钟亭。”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1917年顶层失火被毁,修复后顶层和钟亭就改成了现在的式样。

30日上午,记者走进了即将开始施工的钟楼内部,寻找历史的影子。钟楼内部因为清理转移而显得十分空旷。而正是这样,钟楼原来的面目却变得清晰可见。钟楼为砖木结构,外观为青砖砌筑,勒脚、檐口等处有精细的装饰线脚。每层楼的窗户上沿并水平绕墙体一周还有外凸的桔红色装饰线。现屋顶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铺设,其上还有两个壁炉的烟筒。门窗为半拱形木质结构,楼梯也是木质的,室内还铺有木质地板。钟楼的平面图是“申”字型,据悉占地约330平方米。南面顺台阶直上是正门门廊,北面从两侧顺台阶而上是后门门廊。一楼内北侧,楼梯下面是地下室的入口。一楼和二楼的中间是走廊和楼梯,两边几乎对称为四个大室;三楼以屋的坡顶内缩为六个小室(阁楼),每小室各有一个外伸的“老虎窗”;三楼过道处设了一个门,便成为一个中室。从中室进去,西南角有一个陡直的木梯,拾级而上掀开顶盖就到了四方钟亭。钟亭当中置有一口很老旧的大钟,旁边还有一根细长的绳子和一个很陡很长的梯子。“这根绳子是后来为了敲钟方便而设置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藏着的地下层当年救了很多难民

钟楼被叫做三层洋楼,从外表看,也的确是三层,三层以上有一个小小的房间,用于安置铜钟,因此也有人叫它三层半,而钟楼的地下竟还有一层,这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彭老师说,就是这个地下室,曾作为藏匿和保护妇女免遭日寇蹂躏的处所。据悉,1938年初,金中划为难民区,住满了难民。工友严师傅将40余名难民妇女藏进钟楼底下的地下室,暗中给她们送饭送水。一天,日寇进校搜查,扬言要把无人认领的难民统统抓走。严师傅先认一难民男青年为儿子,另一位王师傅又认一难民姑娘为女儿,使他们幸免于难。被救的两人,后来结为夫妇,1960年还来金中找恩人报恩。

这口响彻十几里的“神奇大钟”

回音穿越三个世纪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

学生们以钟声为令上下课

“钟楼里最让人怀念的是它的大钟。很多校友都对那个钟声念念不忘。”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当时的金中附近很多都是农田,很空旷,所以每次钟声一响十几里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电铃前,钟楼的钟一直履行着它的职责,上课、下课,都是以它为令。1988年,金陵中学校庆100年,钟楼上的钟足足敲了100下,非常隆重。而最近一次敲响它,还是2008年学校120周年校庆。

1968届校友谢金才就对这口钟多次进行了考证,并在《当钟声响起的时候》一文中写道:经考证:此大钟是一百多年前从美国运来的。此大钟与中国悬挂式的撞钟不同,它是欧美座式的晃钟,采取的是分体铸造与组合安装的方法造成,而且大钟主体的材质是一种铸钢,以往所谓“悬挂”及“铜钟”之说,都实为百年误传。该大钟的名称叫“博尔登教堂大钟”。大钟门形框的中间有螺栓与下面的大钟主体紧固。在门形框下端各有一个耳轴,由两个轴承座架支撑;在西侧轴颈前,径向四等份一周有螺栓固定着四块硬木长板(呈X型)。这是原来敲钟装置的木质轮盘所残存的辐条板。当年,只要带动这个木轮,门形框连同大钟就会以耳轴为中心南北向来回摆动,悬在钟内的吊锤随之与大钟的钟沿内壁相撞,从而发出穿越云天的鸣响。巧妙的是:在钟内南侧装有一根弹簧板,应该是控制吊锤与钟沿撞击速度和力度的玄机,而且还能有效防止启动噪音。在大钟摆动过程中,通过弹簧板的缓冲与反弹,能使钟声有三个及以上谐波间隔。随着摆幅变化,钟声得以谐波叠起,柔和甜美、高低起伏、持续不断。

据其考证,这口大钟应该是1899年或之前的产品,根据美国当地近期同类大钟收藏的市场交易价估计,这口钟现在估价高达1900美元。

摆动敲钟、杠杆敲钟、直接敲钟

敲钟方法在变,钟声不变

据了解,摆动敲钟的方法用了大约有二十年。由于摆动敲钟比较麻烦,而且人要上到钟亭位置,所以后来学校改用了第二种敲钟方法,即在钟口下面用了一个平“V”字形的敲钟杠杆,其底部有孔轴为支点,由小支座支撑着,其一端是锤头,另一端系着的细钢丝绳穿过楼板直通楼下。这样,无论人在一楼、二楼、三楼,只要把绳子往下用力拽一下,通过杠杆作用,锤头就能猛击大钟钟沿内壁一下,从而发出宏亮的钟声。

正如金中众多老校友记述:早年学生们的生活节奏一直都是以此钟声来指挥的。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电铃的使用和普及,大钟才逐渐走向退役。为迎接建校100周年,1988年学校对钟楼进行了大修,第二种敲钟装置保存完好。2006年5月,国务院将钟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建校120周年的钟声是采取第三种敲钟方法,即由人登上钟亭,再用硬质木锤直接敲响的。尽管如此,钟声悦耳依旧不减当年。

钟楼背后的故事

做过办公楼、教室、宿舍

曾是蔡元培等大师们的“温暖聚会”地

钟楼历经沧桑,也充满了故事。钟楼长期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楼上也曾做过教室和教师宿舍。据悉,钟楼曾以先进设施作为贵宾接待室,蔡元培、徐悲鸿、宗白华等大师级人物常在此“温暖聚会”。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钟楼曾作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高级会议室,蔡元培、徐悲鸿、魏学仁等前辈定期在此聚会交谈。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几乎所有的建筑内都没有取暖设备,偏偏在这套房间里,装有一套美国制造的用电取暖的暖风系统。蔡元培、宗白华和徐悲鸿三人都患有或轻或重的风湿病,潮冷天气里,周身都不爽,他们管在钟楼里的聚会叫作“温暖聚会”。

大师们聚会讨论出“鸟瞰美学”

史上第一张鸟瞰南京照或由此诞生

而这“温暖聚会”还演绎出一段关于“鸟瞰美学”的故事:据说在1935年或1936年的一天,聚会上蔡元培说起以前在上海看过的一部美国动画短电影,电影表现了几只大雁在天上高飞。一边飞,雁妈妈一边让小雁们俯瞰大地,给孩子们介绍看到的山川河流……说到此处,蔡元培起身做飞行状,边“飞”边合着辙韵吟诵起来。蔡元培“飞”得很陶醉,此时宗白华先生说了一句评语:“你这一诵可称‘鸟的美学’呀。”蔡元培一听马上说:“很好,就叫‘鸟瞰美学’吧!”当时在金陵中学当实验室主任的孙明经把这些话一一记下。蔡元培又突然来了灵感,对孙明经问道:“你能不能飞到南京的天上去,从天上用你的摄影机把南京鸟瞰一番,让我们一起感受‘鸟瞰美学’中的南京如何?”不久,孙明经真的有机会登上一架专门用于空中拍摄的飞机,从空中把南京城里城外统统拍摄一番,并把在天上拍摄的“鸟瞰”照片在金陵中学物理实验室里冲洗放大出来之后,又对照鸟瞰照片在地面上用同一角度进行了拍摄,完成了应该是历史上首次极为有趣的“天上地上看南京”。

钟楼如今的修缮

为保护文物,不能随便做改变

明年5月完工,大钟可重新使用

一个多世纪以来,钟楼一直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其结构整体性严重下滑,抗震设防能力已远远低于现行标准,另外,其建筑木构件也出现了老化、腐烂等现象,外立面墙砖出现风化等问题,“经权威部门鉴定,钟楼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修缮。”金陵中学邹正校长告诉记者,两年前,金陵中学本着保护文物的原则,决定对钟楼进行彻底修缮。根据程序,学校将该工程报给市教育局,而后,将修缮方案逐级报呈市、省、国家文物局,最后依托招标代理在市住建委完成招投标工作,总标价为353.6万元,工期到2012年5月30日。“钟楼修缮后,仍用作学校办公,同时,也用作校史陈列。到时候大钟会再启用,学校碰到大事或者特殊的需要都会敲响它。”

“钟楼作为文物保护建筑,在修缮时是相当讲究的。”南京市文物处姜继荣副处长告诉记者,在修建过程中,如果碰到一些设计中没有的问题,工人是不能随便凭经验施工的,而是要请设计人员查看后再出方案解决。碰到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还要请专家来论证。“文物单位的修缮是不能随便突破的,如果改变了原来的设置,那就失去了文物保护的价值。”

-相关链接

南京这些学校也有“文物建筑”

南京六中行知馆建于清同治年间

上个月,位于南京第三高级中学六中校区内的“行知馆”修缮一新,馆内收藏了从清朝到民国再到解放初期的珍贵实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就是“行知馆”本身,该馆建于1873年清朝同治年间,当时名叫“上江考棚”,在江苏省南京市近现代重要建筑名册中排列第009号。据悉,这座行知馆伫立在这里已经138年了,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六中还有这样一座珍贵的清朝古建筑。行知馆建成时是古代考科举的地方,虽然历经变迁却一直和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见证了南京六中的发展。上江考棚后来成为了南京安徽公学的大礼堂。1923年至1929年,陶行知亲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确立“实”字校训,他逝世后,学校将大礼堂改为“行知馆”,以示纪念,这一建筑一直保留至今。

此次修缮后,“行知馆”主要陈列丰富的馆藏史料,介绍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展示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精神。

12中有基督新教道圣堂旧址

道圣堂为教会所建,用以传道、礼拜,1921年后改作学校。今为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原有建筑六座:三幢二层歇山顶楼,二幢西式二层小楼,另一坐落在小山顶的中国民族形式小亭,现整组建筑保存完好。

南京第三初级中学有曾国藩胞弟家祠

位于张府园地铁站口的南京第三初级中学北部校区,坐落着清末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的家祠,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原为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2002年和南京市第三中学合并办学,2005年剥离。

其前身为南京钟英中学,建校于1904年,解放前在南京小有名气,曾有“要当兵,进钟英”的说法。

通往钟楼顶部的活动梯子。

钟楼顶部。

钟楼内的大钟。 宋峤摄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