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扬州江都实小:蓓蕾初放 梦想起航(图)

作者:丁斌 张新 陈德胜 发布时间:2015-10-2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丁斌 张新 陈德胜)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于9月11日下午,在该校总部报告厅成功举行了一年级新生入学典礼。

活动序幕

“我上学啦!我们上学啦!”孩子们的呼喊表达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入学典礼在天真稚嫩的童声中拉开了序幕。

江都实小的校徽标志;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幼时生活;同学们在学校快乐地学习、生活;他们像花儿一般绽放,似船儿扬帆远航……这一幅幅画面在沙画老师的描绘下交替出现,为孩子们展示了幸福快乐的小学生活,也寓意着百年名校--江都实小正张开她的臂膀,拥抱着一群可爱的孩子投入她温暖的怀抱。同学们在师长的关心呵护下,一定会健康茁壮地成长,到达成功的彼岸。

伴随着清新典雅的音乐,活动的主题背景也呈现在大家面前。红色的背景象征着入学典礼的庄重,拉开的帷幕寓意着孩子们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黄色的文字凸显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我们的学校

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很多小同学对我们的校园感到陌生。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们通过这小小的舞台了解我们的校园呢?

这个篇章的设计就是以高年级的姐姐带着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参观游览美丽的校园,将学校具有代表性的校园风光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高大的教学楼,窗明几净的教室,宽敞的室内体育馆,美丽的谨信溪、听心湖,南北大道的龙腾雕塑,明亮美观的图书馆和现代大气的报告厅……一年级的小同学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美丽的校园,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所新的学校。

这个环节精心设计的导游解说词与电子屏幕上依次出现的画面做到了协调一致。通过小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将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做到了完美呈现。

我们的守则

一年级的小同学刚刚从幼儿园毕业,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让他们尽快地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要求,适应小学的生活,所以入学典礼中加入了这一个环节。

首先,江都实小结合“八礼四仪”的教育,将“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以图片的形式作为表演的背景,再用快板说唱的表演形式将《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告知小同学,并结合一年级同学的认知特点,以微视频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告诉大家:小学生在生活中应做到讲文明知礼仪。

我们的课堂

上课铃声响了,熟悉的旋律带着大家走进了小学的课堂。语文课上,五(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诗歌朗诵表演。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即将举行隆重的城庆活动。同学们积极排练节目,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彩的表演为2500周年城庆献礼。每一行诗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透露出他们作为一个扬州人的自豪与骄傲。

英语课堂上,五(12)班的同学正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他们标准的英语发音,全身心投入的神态,深深吸引了台下一年级的小观众,也让他们对小学的课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我们的活动

小学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每天进行的大课间活动,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社团活动。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向一年级的小同学展示不同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大课间活动就是“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首先展示的是集体跑操,那整齐的队伍,响亮的口号,欢快的节奏,无不展示了该校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接着,同学们又展示了乒乓韵律操和花样轮滑。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赢得场下观众的阵阵喝彩,充分体现了我校同学的全面素质。

每周举行的社团活动又是提升学生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以“新芽扬剧苑”、“快乐小厨房”和“创新实践”三个社团的同学为主来展示。扬剧是扬州的地方剧种,同学们学习扬剧表演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环保服装秀”是同学们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加以利用,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服装,然后在舞台上走秀。这既体现了孩子们绿色环保的理念,又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的老师

入学典礼的最后,江都实小一年级的全体班主任登上舞台,集体亮相。他们为一年级的新同学送上了美好的祝福,孩子们也在台下大声呼唤自己的老师,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其乐融融。

江都实小周明亮校长在一年级的开学第一课上,带领小同学一起学习该校的校训、校风和学风。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声音响亮诵读,那饱含感情的童声体现了他们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热爱。

江都实小一年级入学典礼的成功举办,让该校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校有了全面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让学校文化从一开始就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扬州市教育局)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