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南京栖霞(海门)实验初中:家校共育让1+1>2

作者:王艳芳 发布时间:2017-07-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王艳芳

  “今天早晨,瞥见陈老师头上些许银发,蓦然间一阵感动和心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只有自己在关注孩子,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其实老师又何尝不是呕心沥血……”南京市2017年中考结束的第一天,该市栖霞区(海门)实验初级中学尧化校区初三(1)班的一位学生家长,在家长微信群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其他家长纷纷点赞。

  作为一所年轻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栖霞区(海门)实验初中自2014年办学开始,就一直秉持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追求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借力联合:家长也是校园的主人

  记者了解到,栖霞(海门)实验初中在开办之初就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家校合作委员会,并制定了章程。委员会由顾问团、社区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他们可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工作。为让更多家长走进学校,该校还组建了家长志愿者联盟。大型活动时,家长们积极帮忙;社团课上家长志愿者们利用各自的特长,给孩子带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他们配合教师,一起参与班级管理,共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在每次家长会议中,该校都会设立父母讲坛活动板块。班级讲坛中,父母们畅所欲言,讲自己的亲子故事,分享成功的教育案例。年级讲坛中,父母们更会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专题讲座:七年级着重在亲子共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八年级关注如何在亲子共读共写中学会坚持的良好品质;九年级着重于了解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职业特色比较鲜明且表达能力较强的家长,还会被邀请到孩子所在的班级为孩子们讲课。该校初一(5)班班主任陶进告诉记者,刚开始班上有个学生一直对妈妈爱理不理,甚至经常和父母吵架。那次,做艺术工作的妈妈到班级给大家上艺术课,同学们都对这个学生投来羡慕的目光。从那以后,这个学生慢慢地对妈妈心生崇拜,亲子关系也得以改善。

  共育课堂:让家长同步成长

  栖霞(海门)实验初中校长俞雷告诉记者,要想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家长要陪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走在社会前列,引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家校共育问题上,我认为学校应充分发挥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优势,引导、启迪家长,与家长共同成长。”为此,他们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校论坛”专栏,定期发布家庭教育文章,发放家校合作调查问卷和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号召所有父母一起阅读学习。

  同时,该校创造性地开设了3类共育课堂。一是班级课堂,包括请父母听课、评教议教、观看孩子在校表现等,架起家长、学校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二是开设父母培训课堂,并根据需求确立校级、年级、班级3个层面的“定点”培训课堂;三是开展社区实践课堂,通过与学校所在的尧化社区联手,推出系列社区实践活动课堂。4月,与社区志愿者一起进行“我们爱劳动——绿意种植”课堂学习;5月,与武警官兵共同开展“包粽子”课堂活动;等等。

  “学校开设的共育课堂让我受益良多。原本我觉得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给他们好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通过学习,我现在也懂得了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成为朋友。”采访中,初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说,这些举措让他们有机会也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家校共育得以落地生根。

  亲子课程:助力家校合作共赢

  每周五晚上,该校的学生家长都会十分期待一件事:和孩子共读学校发放的亲子共读材料。材料内容或幽默风趣,或充满哲理,或震慑人心。读完后,家长还会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体验。

  遵循最好的家庭教育应从亲子共读开始这一理念,该校向学生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组织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为强化阅读效果,该校还通过举办“亲子阅读手抄报评比”“亲子书本剧”表演和“亲子诵读”展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家长阅读的兴趣,增进亲子感情。

  围绕“懂礼仪、能学习、爱艺术、会运动、善实践”的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栖霞(海门)实验初中还研发了“融创”人格课程,建立了“融美”学生品行评价标准,设计开发“融美”学生评比方案,并调动家长的力量,让其和学校一起参与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评价。如今,该校已探索出一系列的亲子课程,如亲子共读、亲子游历、亲子社团等。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课程,增进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起共同的生命密码。

  “从刚办学时的家校‘各自为政’,到现在的家校齐心合力,在新教育倡导的家校共融共育行动中,我们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未来,我们将继续遵循‘共融、共享、共育、共赢’的家校共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让家校共育持续发挥出1+1>2的作用。”俞雷说。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