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中国社科院发布研究成果全面解读“80后”

作者:白靖利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编的《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在京发布,该书结合多个大型数据库,涉及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等多个群体,涵盖教育、就业、文化、消费等专题,从社会学视角对80后青年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全面呈现。

主办方介绍,中国80后的总人口是2.2亿,其中大学生4000万,80后和90后农民工1亿,独生子女5000万。作为深受中国转型历程形塑的一代,80后也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多的人在非公机构就业并处于流动状态、更擅长使用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本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这些特征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转型进程密不可分。

该书根据该书对独生子女的分析表明,原本该由社会承担的教育、养老责任被硬性嫁接到家庭身上,导致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递减效应”。同时,房租和房贷在日常支出所占的高比例,体现了80后年轻群体沉重的生活压力;而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和“文凭贬值”,毕业生深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泥沼。

李春玲认为,家庭背景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影响很大,“拼爹”确有其事,挑战着我们传统文化中“知识改变命运”的惯常思维。该书通过对985高校在校生经济生活条件、学业成绩、社会交往和就业预期的数据分析表明,知识只能在程度上改变命运。“他们的起点并不完全平等,不仅进入大学的机会不同,而且进入精英大学后适应能力依旧受到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隐形制约。”李春玲说。

该书还发现,被称为“网络上的原住民”的80后,在消费主义与转型期下呈现价值真空的现状。消费、娱乐与政治在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80后网民以其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和流行文化的主导者身份,创造出了草根化、平民化、娱乐化且不乏叛逆精神和批判力量的青年文化,开辟出了80后的话语空间。”该书副主编施芸卿表示,80后知识精英高度肯定改革开放,对社会未来较有信心,但对当下社会持消极评价。

《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细致展现了这代人在旧的价值体系消解,新的价值系统尚未确立的转型过程中,他们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但又对社会及自身的现状抱有诸多不满;他们希望以个人努力改变命运,但又无法逃离更大的社会力量的左右。李春玲认为,80后群体内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和接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为其中三个典型子群体,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