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校斩获27个国家科技奖项
科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什么样的装置能够将空调、地暖、热水器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有什么办法能让冷却肉吃出鲜肉的感觉?长江大桥也要“体检”吗?……1月10日,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江苏12所高校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27项,数量位居全国省市第二。这些获奖项目,虽看似新奇,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冬暖夏凉“有一手”
人们有很多实现冬暖夏凉的方法,比如在屋内装空调、地暖等,但东南大学张小松教授及其团队研制的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冷热湿一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项目,却能集众家所长,将空调、地暖、热水器的功能集合在一起。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据介绍,这套具备除湿功能的制冷制热系统,除了能够实现冬天供暖、夏天降温外,还能提供热水。最重要的是,如此先进的系统,使用费用并不高昂,以10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安装它只需花费二三万元,和一套普通地暖价格差不多。此外,它的节能效果也非常显著。
冷却肉吃出鲜肉味
鲜牛肉好吃却不易保存,如何解决这个让“吃货”们颇为烦恼的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课题组找到了好方法。他们的“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冷却肉是宰后经过充分冷却,并在后续的加工、贮运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1℃至7℃的生鲜肉,其优点在于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了营养流失。我国冷却肉生产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生产技术落后,关键装备依赖进口,品质难以控制。为改变现状,周光宏教授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揭示出冷却肉保水性、色泽、嫩度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形成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理论基础。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国内30多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桥也要来“体检”
人们通常会定期去医院体检,殊不知,其实桥梁也需要进行体检。2002年,东南大学李爱群教授团队在国内外率先成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开始尝试给长大跨桥梁 “体检”。他们的“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主要是依靠分布在桥梁关键位置上的数百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分布在桥梁的缆索、主梁等位置,全天候地监控大桥状态。一旦某个关键控制性指标超过设计控制值时,这些隐蔽的“保健医生”立刻会发出预警信号。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10余座大跨桥梁,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
混凝土“护肤”很重要
混凝土看似坚实,但它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旦混凝土上有裂缝,就会造成钢筋锈蚀、工程结构耐久性下降等问题,甚至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怎样才能让混凝土不开裂?东南大学钱春香教授团队经过1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成套技术,有效降低了工程裂缝产生的几率。该研究团队的“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该技术已经用于60多项重大工程的裂缝防治,沪杭高铁、南京九华山隧道、南京过江隧道等都通过该项技术实现了完美的“护肤”,实现经济效益36.3亿元。
玻璃可做“显示器”
将一层薄薄的有机材料涂在墙面、玻璃或者衣服上,当有电流通过时,就能够显示出比液晶屏幕或等离子屏幕更清晰的画面——这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OLED技术,即有机光电子材料通电能发光性能的应用。
黄维院士及其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他们的“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项目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次获奖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带领团队申报该项目时,黄维院士还是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获奖消息传来时,他已经成为了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