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教育局长的新年教育主张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优化教育布局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吴晓茅

【微感言】

教育改革应具备草根情怀。教育人主要来自草根,我们更要关注草根、为了草根、发展草根。学校不是精英俱乐部,教育改革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制度设计、资源配置要面向所有,成果要惠及所有,尤其是教育发展弱项、弱势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织好网、补短板、兜好底”,基于草根情怀的教育改革,必将推动教育回归本真。

2013年,南京教育发展关键词是“质量”,我们主要围绕以下5个层面,积极推动南京教育内涵发展。一是更加注重事业发展质量。鼓楼区等3区成功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南京学前教育发展成果。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摇号招生,中考招生实现“两增一减”。在普职融通改革探索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被教育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开展全省首个“3+4”中职到本科分段培养试点。南京软件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推进有力,市电大转型建设南京开放大学。二是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普通高考本二及以上达线人数继续走高。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七连冠”。在全国和省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三是更加注重教师发展质量。深入开展向吴邵萍、徐其军等优秀教师学习活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意见》,推动校长、教师岗位流动,交流任职教师2062人、校长210人。四是更加注重对外开放质量。与英国、韩国相关高校合作举办8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派1100余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海外及引智培训。五是更加注重民生服务质量。新改扩建幼儿园68所,增加学位14000余个,清理无证幼儿园170余所。面向全市67.06万名幼儿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2.98亿元幼儿助学券,2.5亿元用于免费义务教育、政府扶困助学。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强烈需求依然是南京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我们将着力提升幼儿教育普惠度、义务教育均衡度、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教育创新力度和教育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度。

据此,2014年,我们重点围绕“优化教育布局”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一是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合建立教师“区有校用”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及中考招生制度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老城区鼓励校际间兼并、托管,“调优”教育资源;对下关滨江、浦口新城、南部新城、麒麟新城4大保障房等新人口集聚区,“做优”每一所学校;对江宁、浦口等涉农区,尤其是高淳、溧水两个新建区“促优”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合建立职业教育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控评价体系等,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每区规划建设1所有特色、上规模、高质量的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标准的职业学校,全市重点建设20所国家级示范标准的职业学校。对不达标的职业学校,分批取消招生资格,依法依规实施撤并或转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推动市属高校到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兴办职业教育,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教育强市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 陆卫东

【微感言】

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率先建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首批市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2013,无锡教育走过不平凡的一年。

2013年,我们围绕服务“四个无锡”建设大局,以提高教育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为目标,以提升内涵质量和促进公平普惠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事业水平全面提升。全市投入4亿多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6所,成为全省首个所辖市(县)、区全部建成“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的地级市。市(县)、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成为全国首批所有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大中城市。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

建立保障教育公平长效机制,制定《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年资助中小学生5.9万人次,累计资助4630万元。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制定《关于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省教育厅、无锡市政府、江南大学、无锡太湖学院签约共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28个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制定《无锡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和《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方案》,启动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市中小学围绕“中国梦”教育主题,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队伍整体优化,首批52个市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挂牌。

2014年,无锡市将牢牢把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突出抓改革增活力、抓公平促普惠、抓内涵提质量,以“6个着力”提高教育的公平度、优质度和满意度,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明确攻坚方向,加强研究设计,完善思路举措,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着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强化联动推进,强化科学引领,强化动态监测,确保走在苏南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前列。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把质量要求落实到学校资源建设、内涵建设、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快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着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夯实基础。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完善校长教师定期轮岗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精心组织实施“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加强“无锡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壮大教育领军人才队伍。

着力提升教育作风形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规范教育收费、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择校”、学生在校用餐服务、中小学和幼儿园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长效治理,全面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以改革的精神引领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 张德超

【微感言】

教育改革必定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触碰那些久攻不下的“硬骨头”。我们期待,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实现他们的教育梦。我们也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能够成为生动的现实。只要把握好发展规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干下去,一定能够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3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将教育现代化列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连续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3个纲领性文件,向全市教育系统作出“推动教育现代化,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的战略部署。

回眸2013年,“公平”“提升”成为徐州教育最受人瞩目的关键词。“公平”就是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市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建设,新建改建幼儿园139所、农村中小学62所、学校加固重建项目247个;启动薄弱学校振兴工程,在直属学校创新托管模式,使市直初中全部达到优质均衡标准。“提升”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建省优质幼儿园62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10所;体教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等成为素质教育的闪亮品牌。

当前,徐州教育已经到了深化改革的紧要关头: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大,但占比仍然不高,“择校热”“入园难”等难题仍困扰着万千家庭;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全面启动,但县域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亟需更多创新型人才,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方式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2014年,我们将以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和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四区同创”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方位构建教育强市。主要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办学模式改革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按照“存量提质、增量保优”的思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省优质幼儿园、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和三星级以上高中创建力度。创新办学模式,推进优质幼儿园股份制、集团化发展,按照“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城校带乡校”的思路,在县(市、区)试点成立义务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公办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二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具有徐州特色的课程改革,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围绕徐州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服务“三重一大”项目建设,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组建职教集团,加快实施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增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能力。

三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精气神”。把教师作为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第一要素,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养一批行业领军、省内知名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中小学编制管理体制,把单位人变为系统人,打通教师交流的制度瓶颈,鼓励教师到不同类型的学校任教,确保每年区域内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5%,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超过2届,逐步打破优秀教师“学校所有”的局面,增强队伍发展的活力。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丁伟明

【微感言】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公平是基础。它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教育公平的进程中,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并且维护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学不求人,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留住家门口的孩子,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2013年,常州教育的关键词是“公平”和“质量”。我们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要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市民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我们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和布局调整项目30个,按省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开工建设13 所幼儿园。省优质中小学比例超过82%,建成职业教育集团9个、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办学共同体52个。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助学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落实各类免费及帮困助学资金近2亿元。全市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8%,并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推进教育终身化,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市级开放大学。建设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基地、网络资源库和学习平台。开通各级教育政务微博,促进市民、网民与教育行政沟通交流常态化。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家庭教育等公众服务,“常州公开课”“常老师在线”等服务项目渐成品牌。

当前,常州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学校布局滞后于城市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社会文明的引领作用尚需继续提升。2014年,我们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工作,通过下列3项举措加以落实。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常州市教育云平台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结合新校建设和老校改造,提升校园网性能,实现有线无线校园全覆盖,加快信息化终端配备,构建网络学习应用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

其次,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加快各类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大力开发和引进各学段数字化课程和教学资源,促进资源的共建、整合、分享和更新。推动各类教学应用平台普遍使用,提高微课程、精品课资源库利用效率,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移动终端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扎实做好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终身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数字化学习项目、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等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建设社会教育评价系统和信息化质量监管系统,整合全市远程教育基地和高等院校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城乡社区教育。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翻转课堂。制定职教专业信息化教学基本标准,建立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实现真实实训与虚拟仿真实训有机结合。

在高原上建高地 在转型中求突破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 顾月华

【微感言】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加快构建立体化的学校资助和关爱体系,真正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

2013年,苏州教育紧紧围绕“均衡发展”和“教育人才”两大关键词,大力构建有底蕴、有质量、有活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大力构筑融自主培养、市外引进和柔性使用于一体的教育人才高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年度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的重中之重,共投入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惠及义务教育阶段65.9万名学生、4.54万名教师。2013年5月18日,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在张家港市召开,张家港、常熟、太仓3市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第一县”;11月8日,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和高新区通过教育部现场认定,苏州真正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

2013年9月9日,苏州市委、市政府还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教育人才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校外人才柔性使用、教师招聘、教师编制与岗位管理、绩效工资、教师培训经费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政策;修订了《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共评出教育名家3人、教育领军人才26人、教育紧缺人才10人。苏州市教育局推出“走进基层学校、对话青年教师”主题沙龙活动,积极倡导“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并评出首届“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苏州教育改革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配置滞后于人口变化,结构性短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常态;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面向未来的现代苏州人的需要,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大教育”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学生成长立交桥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统筹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为此,新的一年,苏州教育系统将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大力实施“1234”行动计划,在高原上建高地,在转型中求突破,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谱写中国梦苏州篇章贡献力量。

“1234”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实施一项重点工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开展两项建设年活动”。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力抓好智慧教育建设年各项任务;坚持以评价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抓好绿色评价体系建设年各项任务。“构筑三大教育改革发展高地”。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构筑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的集聚培育高地;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动在苏高校协同创新,加快构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智力保障高地;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构筑教育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高地。“强化四大教育改革发展保障”。强化投入保障,用好教育经费,管好教育基建;强化组织保障,抓好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安全保障,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强化舆论保障,构建立体化教育宣传体系。

打造教育现代化的“南通样板”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 郭毅浩

【微感言】

国之崛起,因教而强。学有优教,万众同期。教之优质,赖因守正出新。岁当甲午,愿教育内外心手相连,协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美其生态;学子乐群好学,师者乐业忘忧,学校乐攀高峰,以一校一域之进步,积垒土之功,育现代人才,强中国教育,圆中国梦想!

2013年,南通教育以改革促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如皋市、崇川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海安县创建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被省政府确定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省教育厅和南通市政府签署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共建协议……

新的一年,南通教育将以厅市共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统一部署,着力推进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加强统筹规划,高起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实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实施教育信息化3年行动计划,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工程,促进办学条件现代化。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全面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开展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建设,推进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多样化;大力发展社会教育,逐步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体系。

注重开放合作,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项目,完善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职院校应用本科建设;全面实施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推进职业教育做优做强;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强化培养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机制,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继续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的示范辐射作用;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合理流动。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各类活动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研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探索与实践;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推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管办评新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全面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项督导,强化体育、改进艺术教育,推动各地各校全面促进人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

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 王家全

【微感言】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促进公平、保障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13年,连云港市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被确定为省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全省苏北仅两个地级市)。概括而言,有如下6个方面的进步:基础教育协调优质特色发展,4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两个区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现场验收,课程基地建设水平全省领先,高考本科达线数连续4年过万人;职业教育协调创新发展,国示范校通过验收,承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全国、省优秀赛区组织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淮海工学院通过硕士授予点验收,康达学院整体搬迁入驻连云港并招生;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校安工程3年计划顺利完成,获省先进单位称号,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市直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扶贫助学机制逐步完善;艺体活动成效显著,连云港市教育局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师资队伍水平逐步提高,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人数列全省第一,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人次实现五连冠。

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是未来几年连云港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事业发展的纲。因此,新的一年,连云港市教育系统的工作思路就是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不断探索教育领域改革,不断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统筹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们将完善学校布局规划,重点完成《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4-2030年)》;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全市改造校舍3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7亿元。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3个县(区)完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创建任务;新建幼儿园16所,创建省优质幼儿园20所;两个县(区)通过教育部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创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4个、初中课程建设项目5个、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4个;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1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将做好第十三批省特级教师推荐评审工作,力争培养特级教师20名;完成各级各类教师培训3.7万人次;制定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实施结对帮扶、对口支教、名师短期支教、乡镇内轮岗交流等形式,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交流制度,逐步使所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都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继续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和“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进一步推进“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乡村教育人才“培养雁阵工程”、乡村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竞赛活动,举办“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千名教师出乡村”活动;出台《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办法》,将乡村教师研训中心建在乡镇中心校。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巩固社区教育“10分钟学习圈”阵地,推进2所立项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进入实施建设序列;推进20个省级立项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4个,以及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3个。

高等院校内涵建设。推动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启动连云港师专升本工作;开展连云港市第二届高校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和第二届“十佳大学生”评选表彰活动。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40%学校光纤带宽接入达1000兆,投入500万元建成10所“电子书包”市级e学习试点学校;建成市教育信息化“人人通”师生学习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并开发300G以“微课”为主体的名师优质资源。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强化各种资助政策执行力度,确保学生应补尽补,应贷尽贷,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方针,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切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提升“学在淮安”品牌建设水平

淮安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

【微感言】

让校园成为最美丽、最安全的地方,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教育、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2014年,希望淮安教育能向这两个目标更靠近一些。我们将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一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关爱学习困难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质量”“特色”和“名片”这三个关键词,可以总结2013年淮安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首先谈“质量”。2013年,淮安市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进入全省前列,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展演受到教育部表彰,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成绩全国领先。其次谈“特色”。这一年,淮安特色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一批学校全省有名气、全国有影响,周恩来红军小学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红军小学”。我们培育了10个精品校本课程、10项精品教育科研课题、10项精品教学改革成果,“淮式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是“名片”。我们主动策应地方人才需求,向地方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近2万名,形成鲜明的“爱家乡、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淮安技能型人才特质,“淮安教育”也因此成为了淮安对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一张亮丽名片。

新的一年,淮安教育工作将紧紧围绕“江北领先、全省进位、特色显著”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推动淮安教育跨越发展,提升“学在淮安”品牌建设水平。

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淮安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所有县(区)创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进一步深化教育集团办学机制,再带动一批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

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淮安教育内涵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围绕深化“周恩来班”创建和践行“开放包容、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淮式育人模式”。推广扩大“淮式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善名师、名校长成长机制,充分发挥省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城区教师轮岗交流、城乡教师挂职支教,加大县域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

坚持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关键,进一步推动淮安教育科学发展。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大力落实“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政府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坚持以服务地方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淮安教育协调发展。加大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力度,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校企一体化办学学校。加强统筹规划,开工建设淮安开放大学,创建1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所省级社区教育学院、10个省市级社区教育中心,为全社会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加快筹建淮安综合性大学,提升淮安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增强教育服务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

教育改革:我们承担使命并充满期待

盐城市教育局局长 常逢生

【微感言】

“改革”二字,无疑是这个冬天最有温度、最有力度,也是最有深度的字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吹响了教育全面创新转型的号角,成为我们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教育公平和内涵建设“升级版”的行动纲领。新的一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教育这一百年树人的事业,必将绽放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砥砺奋斗的历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过去的一年,我们秉持“教育现代化”“均衡公平”“内涵发展”等核心价值追求,以大市为单位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全覆盖;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优质,省优园总数增至192所;4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全市9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排了公办学位……

2014年,我们将锐意创新,务实奋进,确保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确保教育系统大局稳定,努力在教育装备及信息化、职教资源整合、内涵建设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坚持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统领。大力提升学前教育的普惠化、优质化程度,着力巩固和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更加重视农村教育,推动普通高中规范化、多样化、内涵式发展。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突出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以促进公平为重点。统筹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实施新一轮城乡教育布局调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新三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育装备提升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坚持人才强教。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加大优质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师资培训实效,强化专业成长,大力实施“名师团队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骨干队伍引领辐射作用,加强校长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督政督学力度,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全面激发教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以“三转”赢得人民满意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夏正祥

【微感言】

教育是国计,更是最长远、最根本、最重要的民生,它既关乎学生个人的命运,又关乎家庭未来的福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路径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日前举行的“三公开三报告”电视直播活动中,扬州市教育局现场群众满意度测评以97分的高分名列扬州市12个参评部门第一名。这一成绩源于全市教育系统在2013年认真实践了“一切围绕质量转、一切围绕学校转、一切围绕学生转”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一切围绕质量转。去年正月初八,我局就召开了全市教育质量科研提升年动员大会,着重开展“六项行动”:建立了教学视导专家库加强教学视导;建立了核心备课组为教师备课提供指导;建立了命题研究中心着力研究和把握命题思路和方向;建设了教研网站带动城乡教师共同教研;编发了教研通讯为一线教师提供交流平台;组织了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拓宽视野。

一切围绕学校转。学校的事“马上办”,我局专门出台《扬州市教育局关于改进工作八项规定》,学校报请协调的一般事项3-5个工作日内办结。学校的事“减负办”,我局对各种检查、评比、考核等项目进行大幅压缩和精简。学校的事“现场办”,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均有1-3个“结对学校”,每位机关干部走进学校、课堂、宿舍和食堂4次以上。

一切围绕学生转。我们启动“爱的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职工的道德约束力;启动阅读工程,专门出台了《扬州市中小学阅读工程实施意见》,出资编印小学《经典诵读300篇》和初中《经典诵读百篇》免费发放给学生;建设16个社区辅导站,与社区结对的学校组织老师节假日全天到社区坐班,为学生和家长免费提供咨询与辅导。

2014年,扬州教育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我们将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公平公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质量为魂。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孝德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校园行”活动,深入实施小学优质课堂、百佳社团、精品文化、养成教育、学校共同体等五大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城乡中小学生互动体验活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坚持队伍为本。我们将继续实施“教师幸福工程”,办好教师发展中心,每年给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体检。同时开展新一轮师德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领雁工程”,新增15名省特级以上名师,新评50名市级特级教师。

坚持民生为要。我们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创建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60所,实施市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新建工程。同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政策落实工作,确保每个外来适龄儿童都能入学,享受“市民待遇”。

为人民幸福 让人民满意

镇江市教育局局长 赵珏

【微感言】

镇江教育最大的出路在改革,最紧迫的任务在改革,最大的优势在改革。镇江教育体量虽小,但改革的精神不小;镇江教育基础虽不太强,但改革的力度很强;镇江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慢,改革的进度更不能慢!

2013年,镇江市教育系统坚持“三个依靠”,着力追求“三大突破”,以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落实“四大行动”计划为抓手,以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为动力,谱写了办“为人民幸福,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篇章。

民生改善行动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22所,全面实施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入园免费政策,扬中市率先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

事业发展水平实现新提高。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6.9%,每所幼儿园覆盖常住人口1.39万人,95%的幼儿就读于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占比达75%;扬中市以全省第3名的佳绩顺利通过了全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的评估验收。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巩固率为99.9%。

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增添新活力。全市推进校长及教师交流、公推公选市直学校校长和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镇江崇实女子中学校长等系列改革;深化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启动非在编教师人事代理制度、幼儿园建设等级评价制度改革;推出了举办民办初中、重建崇实女中等创新举措,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实惠。

队伍及行风建设展现新风貌。在教师队伍建设、制止有偿家教上,我们坚持堵疏并重,通过举行万名教师师德承诺仪式,开展教师志愿导学活动,开设家教频道,开通网上家长学校等举措,积聚了教师队伍的正能量。

2014年,是镇江教育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我们将以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全市教育生态式、科学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我们将加快教育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评督分离等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学校自主管理、校长组阁制、校长职级制、教师岗位管理和自主聘用等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扩大办学自主权。

深化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我们将实施幼儿园动态评估及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非在编教师人事代理机制。同时加快学前教育资源配套建设,2014年全市将再新建改建幼儿园22所,解决幼儿园超规模、超班额和非法办园等难点问题。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我们将筹建镇江高等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的院校体系。同时建立在镇高校和骨干职业学校联席会议制度,扩大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办学试点专业;创新职业培训实施机制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支持引企入校、企中设班等校企深度合作方式。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奚爱国

【微感言】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不仅需要国家“大处着眼”,对宏观政策、顶层设计实施变革,也需要地区和学校“小处着手”,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教育综合改革才能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进而“开花结果”。

2013年,我们秉持“向民、靠民、为民、惠民”宗旨,针对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转型升级。这一年,我们立足泰州实际,以26个项目推进教育转型发展“163行动计划”,赢得广泛关注,转型升级成为泰州教育的流行语,“163行动计划”成为泰州教育新的品牌。这一年,我们致力融合发展,打破体制障碍,促进资源融通,率先建立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打造“泰微课”优质资源库,加快国际化进程,逐步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这一年,我们践行卓越理念,不断寻求突破,探索绿色评价制度,建立教育智囊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提升教育服务品质,使泰州教育始终保持高位发展。

客观地看,2013年泰州教育着实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为全市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但对照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泰州教育还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许多工作才刚刚破题。

事当发轫求初步。2014年,是泰州教育综合改革之年,是全面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之年。我们将围绕“基本均衡→优质均衡→转型发展→全面现代化”的泰州教育现代化建设路线图,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实施省教育厅与泰州市政府签署的泰州教育转型升级战略合作协议,梳理、调整、丰富转型发展实施内容,努力办更为厚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泰州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办更为厚实的泰州教育。我们将推进泰州素质教育品牌工程,实施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启动部分普通高中艺术班和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试点,探索中职与普高、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机制,构建让学生“人人成才”的有效机制。同时推进校长职级制试点,继续实施卓越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开展以一师多能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搭建“人人成长”的校长、教师发展平台。

优化资源配置,办更加公平的泰州教育。我们将坚持走城乡教育一体化道路,加强布局调整,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探索区域教育融合发展实践路径,深化市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各项配套政策,充分利用“泰微课”优质资源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实现让所有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深化内涵建设,办更高质量的泰州教育。我们将突出“课程”“课堂”“教研”三大重点,开发阅读类、活动类、艺术类等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深入推进“自主课堂”建设,逐步推广数字化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空间和平台;完善以集体备课为重点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完善市级、市(区)级、校级教育智囊团梯队,加强市内四星级高中联盟以及与省内外名校联盟建设,提高校本教研能力,促进全市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做为幸福人生奠基的铺路石

宿迁市教育局局长 李公平

【微感言】

对于2013年的宿迁教育来说,增强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是不断前行的动力。我们为教育事业的点滴进步挥洒汗水。“路遥知马力”,新的一年,在“共绘教育梦”的征程上,我们仍然愿做那块为幸福人生奠基的铺路石。

2013年,宿迁市紧紧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中心,大力调整教育布局,稳步推进惠民工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加快农村薄弱园建设,新改扩建幼儿园68所,新增省优质园39所。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国赛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摘得2金2银1铜。宿城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全市校安工程开工新建、加固65万平方米,三年累计完成398万平方米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省政府的目标任务。中心城区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圆满完成,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

2014年我们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教师交流制、待岗学习制“五制改革”。此外,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我们将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城乡幼儿园规划与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大力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薄弱高中创建步伐。

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化的手段整合现有专业,创办特色专业,发展优势专业,实施差别竞争,特色取胜。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组织开展“园丁奖”“最美教师”评选,引导广大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潜心教书育人。

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我们将加大教育现代化创建力度,加快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进程,确保民办学校的校安工程顺利实施;继续实施中心城区教育提升工程,深化中心城区布局调整和学校管理体制调整的成果,调优做强教育资源,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