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校园暴力要警惕“责任摊薄”心理

作者:郭立场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由于没有明确落实到人、具体到事的报告、干预和疏导机制,学校、家长等利益攸关方普遍抱有集体的“责任摊薄”心理。

近日,几起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5月23日夜间,四川宜宾江安县官方通报称,当日18时50分许,宜宾市江安县五矿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造成1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2名学生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还有1名学生受伤。5月25日,北京“光背男殴打少年”的相关博文及视频引发高度关注及广泛转发,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校园理应与戾气、暴力和杀戮相隔甚远。然而,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既有教师,也不乏学生,还有社会闲杂人员,给宁谧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历史数据显示,每一场暴力发生前,都会经历一个从预谋到发起的过程。校园暴力行为通常源于不满情绪的蔓延,然后发展到某种特定恶意,之后便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为暴力抗击或防卫作规划和准备。有因必有果,校园暴力固然与青少年暴力心理特征以及其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有关,而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管理失察和社会环境失守同样难辞其咎。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于保护造就了孩子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而过高的期望值又让孩子背负了太多压力,“爱之深、恨之切”极易催生孩子的心理障碍。而许多学校迫于声誉、升学和政绩的压力,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加之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某些媒体的不当宣传,以及学生耳濡目染的社会失范现象,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落差,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至于社会上的无良之辈到校园寻衅滋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以为,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诱因虽错综复杂,归根结底还在于家长、学校、社会等利益攸关方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保护力度不够。由是观之,规避校园暴力,按照推定过错责任原则,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学校和负有监管责任的家长应该担负大部分职责。遗憾的是,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学校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各自的责任,也没有作出必要的担当。换言之,由于没有明确落实到人、具体到事的报告、干预和疏导机制,学校、家长等利益攸关方普遍抱有集体的“责任摊薄”心理,都有责任异化为都没有责任,都不愿主动站出来担当责任。

校园暴力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如何“亡羊补牢”,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家长和老师无疑应更加注重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多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商教育、安全教育和人格培养,让其远离暴力。

在西方国家,安全教育已从“预防犯罪”发展到“预防被害”,认为受害人数的下降才是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加强校园的安保力量,提升校园的安保级别,提高校园安保人员的业务能力,织就校园安全防护网。作为一种问题解决路径,美国校园警察体制、保卫体制和保安体制对我国当下的校园安全形势而言,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郭立场,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