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青奥小记者”对话“大记者”(图)

作者:黄红芳 朱秀霞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新华日报》

小营员们在本报留下开心瞬间

本报实习生 李镇声 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叔叔,做记者累不累?”“你采访过的最大明星是谁?”……8月1日下午,一群特殊的小记者走进新华日报,平时忙于采访别人的新华日报记者成了他们的采访对象。这群小记者,是南京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的小营员。

本报7月24日民生版《“流动花朵”,盼解“夏令无营”》曾经报道过南京协作者给50多位留守、流动儿童举办公益夏令营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南京青奥会开幕在即,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青奥背后的故事,青奥小记者团应运而生,小记者们将走近为青奥付出努力的组织者、建设者、志愿者,记录这些默默为青奥付出的人们的足迹。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采访青奥的记者们。

没有统一的大巴,没有统一的服装,也没有统一的营帽,孩子们在下午2:20准时赶到新华日报社门口。青奥注册记者孙庆带着孩子们参观编辑部,介绍报纸制作的各个流程。孩子们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看到夜班编辑的桌子问“只有夜里才有人坐吗?”,看到午休时间记者们仍在写稿问“稿子写不完会挨批评吗?”,看到报社的十佳编辑十佳记者光荣榜孩子们齐呼“好厉害啊”!

参观完采编各流程,孩子们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在会议室刚一落座,问题就接踵而来。来自盱眙的汪宇问孙庆,“如果采访遭到拒绝怎么办?”安徽和县的沈童问青奥记者董晨“如果写稿写累了,不想写了怎么办?”

小营员们最关心的还是青奥记者的工作。“青奥会有多少冠军呢?”“青奥会你们要采访多少运动员?”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青奥,青奥记者们还给孩子们展示了青奥会的资料和采访证,一些孩子戴上叔叔阿姨们的证件,高兴地拍照留念。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