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在宁揭秘评选过程

作者:杨频萍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南京日报》

中国江苏网11月3日讯2日,“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5人评委之一贺拉斯·恩格道尔亮相开幕式,解密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鼎”之旅。

贺拉斯·恩格道尔笑称,诺奖已经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从每年2月1日开始,来自全世界的上千封提名信纷至沓来,经过评委会资格确认,有200个名单进入初选,瑞典文学院5位院士组成的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分候选人,到4月提出一份压缩到20个人的“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最后,评委会在5月底提出“决选名单”,将候选人缩小为5人的“短名单”。

从6月开始,瑞典文学院全体18名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5名候选人的作品,并撰写出厚厚的报告,而这份报告需要50年之后才能够解密,贺拉斯·恩格道尔戏称为“一份未来的论文”。贺拉斯·恩格道尔透露,在“短名单”上出现的新名字,中奖可能性为0,诺奖终极问鼎者至少要在“短名单”上出现两次。“比方说,我有好几个夏天都在阅读莫言的作品。”但“熟面孔”与最终入选又是两回事。“诺奖没有所谓的排队名单,今年没有入选的作家,第二年将会从0开始。”

除了莫言,还有哪些中国作家进入过候选名单呢?贺拉斯·恩格道尔说,由于名单属于绝密,所以不能说出具体作家名字,“我只能说,我读过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也有自己喜欢的中国作家。”

按照惯例,诺奖评委会会在名单公布前的半小时,打电话通知诺奖得主。“从来没有两个人获知喜讯时候的反应是一样的。”贺拉斯·恩格道尔说,“2000年诺奖得主高行健得知获奖时一下子沉默了,过了好久才表示感谢;2001年得主维苏奈保尔的第一反应是勃然大怒,以为有人在愚弄他;2004年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决不能去你们那儿拿奖,我有社交恐惧症啊!”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