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师交流轮岗】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局长赵珏:
在义务教育阶段,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大概就是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问题了。而一所好学校,关键是要有优秀的教师。自 2013年以来,镇江市骨干教师、其他专任教师的流动比例连续两年均超过江苏省提出的15%,老师也已成为“流水的兵”,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交流轮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我们在教师岗位聘任晋升、拔尖人才培养、评优评先、干部培养选拔、业务进修、出国培训等方面,都将参与交流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今后,在城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竞聘高级岗位、申报特级教师等时,均将要求有两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或任教的经历。在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将向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倾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情况,还将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
交流不仅是人的更替,更为学校文化的重新交融带来契机。教师的流动,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促进了更多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特别是人才方面的互通有无,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让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区孩子同样的优质公平教育。(记者沈大雷 特约通讯员唐守伦 采访整理)
【关键词:农村学生上大学】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
农村学生能不能上大学、能不能上好大学事关教育公平,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当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重点大学、顶尖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不高。这样农村学生拼命往县城中学挤,导致乡镇教育生态恶化。复旦大学也关注到这样的问题,2014年起推出“腾飞计划”,设置专门的名额招收农村学生,担负起一所高校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2014年保送生政策取消,腾出大约300个招生名额,复旦全部用来招收农村学生。因为招生计划总数是一定的,这样不影响其他的招生名额分配,但农村学生进入复旦的机会更多了。“腾飞计划”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对报名的农村学生加以考核,给予一定的招生优惠政策。最后有200名学生通过该计划来到复旦,他们当中40%成绩为复旦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低20分以内,总体非常优秀。
“腾飞计划”实施以来效果非常好,跟踪发现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很平稳。这也给了我们信心,继续推行和完善这项计划,助农村学生在复旦的平台上“腾飞”。(记者 董少校 采访整理)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
近年来,宁波市完成了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建立了以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新格局。目前,宁波市已认定300所市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63%,到今年底,这一招生覆盖率将提高到70%。
近年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2011年以来,中央、市级财政性投入累计达到3.6亿元,共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320余所,新增优质学额5.4万余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和等级园率均达100%。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宁波市还着力提升幼儿园师资水平。今年计划组织400名幼儿园园长和5000名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完成新一轮全员培训。目前,宁波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5%,其中专任教师持证率90%以上。
2015年,宁波市将继续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投入,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60所,增加学额近万名,新认定市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近百所,省等级(市星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将达到90%。(记者 史望颖 采访整理)
【关键词:民族教育】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
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步伐,是国家托高底部,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琼中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全县推进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黎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和方法,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从2011年到201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招考试综合评价指数排名由原来的17名上升至第9名。瞻望未来,民族教育任重道远。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贫困民族地区从教;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让民族地区的教师和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成长,这比加大投入改善办学硬件条件更加重要,更能有力的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记者 刘见 采访整理)
【关键词:特殊教育】
沈阳市铁西区春晖学校校长苏洁:
进入2015年,辽宁省特殊教育利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遍提高到6000元以上。其次,从今秋新学期,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将全部享受15年免费教育,同时还有生活费补助。这些举措,极大地减轻了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负担,对我们特教学校的发展更是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现在,我校的公用经费比过去提高了10倍,所以,今年我们在花钱上比较任性: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校服、学具等。大量引进康复仪器和先进教学设备。我们还为脑瘫儿童量身定做站立架、学习桌、助行器,为自闭症患儿配备沟通版,为智障儿童提供一人一岗的职业培训。作为基层单位,我们一定将特殊教育政策的福音落实到办学中,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需要、全程服务”的优质教育,帮助每个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让每个特殊儿童幸福的成长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玉 采访整理)
【关键词:教育改变命运】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特级教师欧国儒: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了教育相关工作,发出了教育的最强音,令教育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
李克强总理说,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要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多么震耳发聩!
诚然,一个人命运的改变需要他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有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就需要教育的公平发展,需要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赋予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1989年6月师范毕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9月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村小教书。学校四周连围墙都没有,只有一栋平房,平房前面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淋马路,通往大冠岭,路的一侧是村里的一个操场,场上没有篮球架,有的是一堆一堆的煤和石沙。学校平房里设了4个教室,因为只有一至四年级四个班,教室没有隔音,一人上课大家听,互相干扰着上课。四个班四个老师,其中二个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星期一到星期六,四个老师会在学校吃中饭,晚上黑灯瞎火,只有我一个在学校住宿。更让人难过的是村里年成干旱就没水喝。那个学期,我每天凌晨4:30就要起床到邻村去排队打水,一瓢一瓢地舀满水桶然后挑回学校。面对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换了谁都不会有好心情,不埋怨才怪。可是每每想到自己家里贫穷,想到自己跳出农门的初衷,我忍了。正如魏书生所说,人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那些日子,我边教书边学习,报考了电大,同时参加了自学考试,晚上,没有任何业余生活,我都是一个人在灯下读书。就这样,在乡下一干就是七年,我先后拿到了大专和本科文凭。七年后,我从乡下调到了县城教书,还评上了特级教师,并从新田县调到了株洲市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有两个读中师的同学,一个叫邓智旺,由于考研,竟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大学,一跃成为大学教授。另一个叫张尚理,也是因为读研,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些亲身经历,无不印证了总理所言“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回过头来看,与其埋怨,不如思变,教育确实改变了人的命运。
而今,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事业越办越好,教育越来越公平,相信不久的将来,最美的建筑是校园,更多的人将因教育改变命运。(记者 阳锡叶)
【关键词:营养改善计划】
湖南省花垣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世文: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黔渝交界处,31.8万人,苗族占77.3%,是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花垣县成为湖南省首批纳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试点县,到2014年秋季,全县实施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共159所,实行营养改善学生22571人。
2013年以来,花垣县克服财政困难,本级自筹资金约465万元,将国家营养改善每生每天3元资金提至每生每天4元,并足额用于学生的膳食补助,学生膳食营养有了较大改善补充。现在的学生普遍比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前长得高,身体素质更好,国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了花垣农村贫困孩子。
近年来,花垣县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取得较快发展。通过宣传教育,学生家长及社会群众意识到,要脱贫致富既需要勤劳致富,更要让学生上学,长大后用知识改变贫困面貌。家长送学龄孩子上学成为自觉行为。据统计,2013年秋,花垣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43%。2014年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38%,辍学率下降了0.05%。
作为一名贫困县的教育局局长,通过自身务实工作谋求县域教育加快发展,使教师乐教,学生学有所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后运用掌握的知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同时,也呼吁国家及社区更多关注贫困地区教育,解决乡镇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幼教教师编制(目前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编制占用小学教师编制)等问题,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全志明 采访整理)
【关键词:学生资助体系】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2014级学生李蝶: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山村,从没想到,我这个从小玩泥巴的村里娃能和上辅导班的城里孩子一样,有一天一同坐在名牌大学教室里享受高等教育。
“我在大城市看到的那些娃儿们呐,很小就去培训班,上课也不向你们这样潦草,你们还是多长些力气帮家里干农活吧!”这是高考前夕,村里几个外出打工的人给我带来的外面的“世界”。每逢此时,我的内心都会为因为教育的地区差异感到无助。去年,受益于卓越联盟面向贫困地区推出的“筑梦计划”,我顺利通过东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然而,刚到大学,高额的学费以及不小的生活开支让我愁眉不展。援助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开学不久,东大就提供了很多资助项目和勤工俭学机会。在获得“伯藜助学金”和“雁行东大助学金”后,我终于不用再烦恼如何开口向拮据的家里要下个月的生活费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这些资助项目的,还有一些由境遇相似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在这样的小集体里我收获了友谊和自信。这就是我的求学故事。相信随着更多好助学政策的出台,更多贫困学子能圆他们的大学梦。向上吧!少年。(记者 沈大雷 采访整理)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