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颠覆传统的课程改革
——江苏省推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采访纪行
宿迁市沭阳中新幼儿园小班宝宝挑战攀爬架
王燕 摄
“我们三个人来一起合作吧!”只见一个小男孩蹲坐在轮胎里,用手牢牢扶住架在轮胎上的竹梯,竹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并且与平铺在地上的另一个竹梯相连。第二个小男孩抱着一个轮胎放到竹梯高处,准备向下滚动。“我说开始,你就发射!”小男孩使劲一推,轮胎滚到连接处脱轨了。这时,第三个小男孩走过去调整了连接处。小男孩再次“发射”,“成功了!”欢呼过后,两个孩子一人抱起一个轮胎,尝试接连滚动轮胎能不能顺利“通车”。
日前,在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一角,三个小男孩的轮胎游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游戏,并没有因为记者的观看而受到干扰。
连日来,在记者所到的江苏省宿迁、阜宁、淮安多所幼儿园,这样热火朝天、花样百出的游戏现场随处可见,而却看不到孩子静候等待或无所事事的场景。
是什么让幼儿园发生了如此令人惊奇的变化?
宿迁市皂河二小幼儿园的孩子们用废旧材料玩搭建
纪秀君摄
创造一切物化情境为儿童游戏服务
在幼儿园干了19年,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副园长潘红对今年园里的变化,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
课程游戏化是干什么的,潘红最初也没搞清楚。2014年申报第一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时,她所在的园没有成功。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QQ群的成立,给了她一个了解的契机,每天只要有时间,她就随时浏览,看看项目园都在干什么,群里的指导专家都说了什么,对感兴趣的话题还时不时地参与发言。
“最初以为课程游戏化项目就像是一个小的课程或课题研究,因此第一批申报时,我们将研究的点定在‘玩沙’上,面小了,后来通过深入研究才发现,它是对幼儿园整个课程从观念到行为的一个转变!”潘红说。
经过研究和调整,参照课程游戏化项目实行的“1+1”结对帮扶、双园共建模式,实验小学幼儿园和湖滨新城家园幼儿园合作申报,在今年5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第二批项目园,成为“巧用乡土资源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共建园。
成为项目园后,考虑到怎样能让幼儿充分地“游戏”起来,实验小学幼儿园干了几件大事。
游戏没场地?各班级对教室空间重新规划布局,除留有集体活动的区域,其余空间都设置成相对固定的游戏区域;改造室外绿化环境、空置场地,增加体能锻炼区、轮胎攀爬区、沙水区、涂鸦区等。
游戏没材料?各班级在教室门口创设“资源收集区”,发动家园一起搜集各个游戏区的材料;将以前放置在各班走廊的材料归总整合,添置纸筒、梯子、废旧木地板、轮胎等低结构材料,统筹分配后放置在各户外区域的各式货架上。
游戏没时间?在一日活动安排上,打破精细、零散的时间界限,整合为户外游戏、室内活动、开放性社会游戏、午睡四大时段,设计为三种模块。除午睡时段内容固定,其他时段内容可互换,由相邻班级任选一种模块,解决场地轮换使用问题。
像潘红所在的园一样,在江苏全省,自2014年课程游戏化项目启动以来,200所项目园结合园所实际和孩子的发展需求,对原有场地、材料、时间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以保证孩子每天至少有3小时自由自主游戏时间,就连原有人均两平方米的绿化场地,也可因园制宜地调整为游戏场地。
“以前这里全是种植区,孩子获得的经验肯定不全面,十一期间我们把种植区变小,增设了小山坡、小水池等,让孩子自由自主游戏。”宿迁市第一实小幼儿园园长章兰指着楼后新改造的场地对记者说,园里所有的地方都考虑让孩子们能走进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阜宁县陈良镇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团泥巴
纪秀君 摄
统筹适宜的资源让儿童做游戏的主人
刚开始接触课程游戏化项目时,江苏省阜宁县陈良镇实验幼儿园大(1)班教师张亚清心里很困惑。“第一次把孩子们放出来玩时,他们跟小蚂蚁搬家一样,整个操场都是笑声。本来担心孩子们玩后不会整理,没想到告诉几次后,他们通通整理好,现在根本不用老师操作了。”
在该园水车游戏场地,记者看到几个孩子在欢快地踩水、舀水,旁边几个孩子在一个大盆里团泥巴,团好后把泥巴掷向一块立着的木板,木板上本来下面画着各种小动物,上面画着小动物们爱吃的食物,现在几乎全被泥巴盖住了。张亚清一边观察着游戏区的活动,一边跟记者说起这段日子的变化。
“前些日子,油桶来了后,大班老师们说,这能玩吗,小朋友们掉下来怎么办?”张亚清说,起初老师们带着胆怯的心情围观,孩子们刚开始用手拍着玩,跟敲鼓一样,整个幼儿园都是“乓乓”声。接着,有的孩子试着滚动油桶,像推车一样玩。又过了一会儿,园长问孩子们,有没有其他玩法呢?后来,油桶被推倒了,一个小朋友就上去踩了。事实证明,孩子们有能力判断和掌控游戏风险。
废旧的油桶是幼儿园搜集的材料之一。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资源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这里自然资源很多,但以前不知道如何利用,只是让孩子们在室内玩现成的玩具。”阜宁县芦苇镇实验幼儿园园长王丽说,现在很多游戏区开辟出来后,家长们带来了各种废旧材料,幼儿园也结合地域特点和孩子需求搜集了大量材料。
“孩子们用废旧纸盒子、树皮、玉米皮作画,用鸡蛋壳、甲鱼壳、小竹子做工艺品。”王丽说,以前美术活动都是教师提供A4纸给孩子用,每年要花很多钱,现在不一样了,到处都是可利用的绘画资源。
记者了解到,在课程游戏化项目专家的指导下,江苏省各个项目园都把资源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逐步探索建立素材库、主题资源包、网络资源地图。素材库,是指幼儿园平时有意识地搜集的各类材料,做成分类货架进行存放。主题资源包,是指教师们课程审议后形成的相对结构化的各种资源组合包。网络资源地图,是指幼儿园搜罗附近所有能被教育所用的自然、人力、物力资源,形成地图推荐到网上,最终形成全省资源地图。
“通过资源建设,老师的思路打开了,原来老师眼里只有教材,现在眼里有生活,所有的世界都成了他教育所用的素材。”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幼教专干殷雅竹说,项目的落脚点是培养教师的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让所有教师都能从生活中、从孩子的行为中,生成适合孩子的课程。
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玩轮胎游戏
纪秀君 摄
“游戏化”重塑幼儿园的课程观
上午9点左右,在淮安市新星幼儿园一间教室内,混龄班孩子各自选择了游戏区角,并把自己的名牌放在区角玩具架上。在生活区,有三个孩子正在用餐点,只见桌子中心摆放着三玻璃罐不同形状的小饼干,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孩用夹子从玻璃罐里取出自己喜欢的饼干,并帮助弟弟妹妹取用。
这是新星幼儿园晨间自主进餐环节的一幕。园长苏守凤说:“我们实行弹性时间管理后,孩子们在某个时段自己选择用餐点,用完后做个标记,这样时间的支配更灵活了。”
其实,新星幼儿园并非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但是像众多项目园正在探索“一餐两点”自助餐一样,淮安市不少幼儿园都在紧跟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而调整步伐。
在生活环节推行自助餐,是在确立一日生活皆是课程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把游戏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的一种尝试。
课程游戏化项目指导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确保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也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一些项目园也在尝试改变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前做集体教学活动,更多的是照搬买来的教材,现在是能出来活动就出来。”阜宁县陈良镇实验幼儿园园长曹娅春说,比如做一个综合活动“小红帽”,以前在室内创设环境,但空间有限,孩子们得分组轮流进行角色表演。现在,孩子们把道具拿到小树林里表演,有充分的空间玩,而且情境更好了。
一日生活各环节都可成为具有游戏精神的课程,这打破了幼儿园对课程的固有理解。目前,如何对现有课程方案进行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形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课程体系,是各个项目园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对于课程实施者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摆脱跟着教材走的惯性,寻找到以幼儿的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生长点,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我在幼儿园工作已有20多年了,活动组织上肯定没问题,但怎样更深一步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提升,感到有点困惑。”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教师张艳坦言,项目实施至今,自己已经摆脱了最初有点盲目看热闹的状态,现在每天都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后的分享,通过看游戏照片、视频等记录,与孩子们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改革者说
以游戏精神撬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殷雅竹
受苏联教育理论影响,建国以后的幼儿园课程政策长期处于“小学化”思想统领之下,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先后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两个政策文本凸显了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对游戏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课程实施整体性的关注,确立了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着“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小学化”,传授本应小学阶段才系统进行的符号化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小学化”,采用集体背诵、集中书写、统一操作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教研活动“小学化”,把集体教学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组织团体观摩,反复磨课、研课;日常管理“小学化”,整个区域或整个幼儿园统一作息时间表,精确到分钟,刚性执行,不因儿童活动进展而弹性管理……广大教师普遍反映,《纲要》和《指南》带来了新理念,可大家却不知如何践行这些理念,实际操作需要更为细致和有效的专业支持。为贯彻落实两个政策文本,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希望藉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首先,项目要求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就是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用游戏精神改造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方式,实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幼儿园课程体系。这包括:重塑儿童观,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重塑课程观,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其次,项目落实课程游戏化建设内容。其一,提高课程游戏化实施能力,包括课程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其二,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幼儿园现行的一套或多套课程方案,从环境创建、区域设置、活动组织(含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生活起居以及家园沟通等各个方面,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其三,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创建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材料丰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将教师观察、适时指导作为区域活动的核心内容;其四,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的各类实物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再其次,项目探索课程游戏化实施策略。江苏省教育厅对课程游戏化项目幼儿园实行三年跟踪管理,从五个方面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一是界定课程实施专业素养。参照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课程实施的专业能力:观察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作品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诊断评价能力等。二是搭建课程改革实施支架。如何进行一日时间管理、空间管理、资源管理、自主保育管理,如何理解与分解、细化与落实《指南》目标,如何进行儿童观察、白描记录、适时调整环境和材料……若干行动支架从易到难、螺旋往复,帮助幼儿园提升园本课程建设能力。三是实施过程性课程审议制度。包括课程内容审议、环境创建审议、资源建设审议、诊断评价审议、课程管理制度审议等,审议活动基于大量的现场观察而展开,通过对话、阐释、辩论和修正,使得课程实施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四是构建扁平化项目管理机制。建设基于网络的研究共同体,汇聚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项目幼儿园、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教研员等,遵循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的原则,每一个项目幼儿园实施支架的情况(视频、音频、文档),全部由课程专家通过网络一对一指导。五是帮助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建立包含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各类教师指导用书等在内的专业工具书索引库,通过对专业书籍进行分章节归类,把不同书籍中关于同一个话题的经典内容整理在一起,便于大家学习实践。
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一个切入点,江苏省教育厅将深入推动项目的实施,逐步探索出全面实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
(殷雅竹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