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39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作者:胡 林 发布时间:2016-01-09 来源: 中国江苏网

  攻关十多年,为大坝水库安全上保险 

  昨天上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院士作为获奖代表出席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由南京水科院作为牵头单位主持完成的“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现有各类水库9.8万座,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但大多数水库大坝由于维修养护投入不到位,安全问题突出。张建云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国内多家单位,历时10余年攻关,在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研发了全国、全系列、全要素大坝基础数据库,揭示了水库病险成因、溃坝规律及其时空特征;建立了中国大坝风险标准体系,研发了大坝除险加固新技术。

  张建云院士透露,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小浪底、小湾、丹江口、丰满等50余座大型水库,在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普查、水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神奇隔音板,给高速路两边居民降噪音 

  昨天,南京大学共有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和居民住宅区“擦肩而过”的高速公路两边,都会竖起高高的隔音板,以此来降低车辆通过时的噪音,减少对路两旁居民的影响。若是应用上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陈延峰教授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声子晶体等人工带隙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若干新效应的研究”,隔音板的降噪效率有望变得更高。该技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延峰教授告诉记者,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了声子晶体等人工带隙材料中的新效应并研制了一系列新材料和原型器件;还发现了声波在声子晶体中负折射和双负折射的新规律。研究被评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此外,陈延峰团队还提出了“波矢跃迁”新原理并实现了声波二极管。《科学》等杂志对此做了亮点评述;发现了声波异常透射效应及声表面倏逝波,拓展了声波亚波长材料与器件的研究领域。这些发现在这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无人机一“瞄”,就能给农田开处方

  南京农业大学一项最新的“互联网+农业”科技——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作物主要生长指标的特征光谱波段和光谱参数、定量监测模型、实时调控方法、监测诊断产品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集成建立了基于反射光谱的作物生长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监测肥水、病虫害等情况,传统的‘看苗诊断’依托的是农技人员‘人眼看’、‘下田看’,大部分都是‘拍脑袋’、‘凭经验’,不能定量化,而且受人力所限,一天只能看一两块田,这样‘看’下来时间长、效率低,常常错过了最佳‘诊疗期’”。南京农业大学田永超教授向记者介绍,项目组研发的现代看苗诊断技术就是针对这些缺点逐一突破,原理是根据作物吸收太阳光的情况,叶绿素含量高的作物,吸收的相关可见光多,反射的光谱就少,从而制作出“反射光谱库”,构建“光谱”与作物生长关系模型;同时研制便携式和机载式的监测诊断设备,通过在农田传感器、无人机上安装“机械眼”,实现从点到面的数据传输和监测覆盖。

  揭开中药治疗疾病的奥秘

  记者昨日从中国药科大学获悉,该校喜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中国药科大学的获奖项目是该校副校长孔令义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中国药科大学作为完成单位的《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历时20余年,建立了色谱和波谱技术自动连接的制备分离和结构识别一体化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天然活性化合物和结构新颖化合物的发现和分离技术。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的创新推广贡献在于其通过创建色谱和波谱技术自动连接的制备分离和结构识别一体化的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系列新技术,积极推动了中药物质基础的阐明、基于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发现、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和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显著提升了我国中药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和新药创制能力。将新技术应用到药物研发和生产实际中,可有效提高新药创制水平,成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中药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效益。

  神奇技术让婴幼儿奶粉“母乳化”

  你知道母乳与婴幼儿奶粉的重要差别在哪不?那就是母乳含有有效的免疫物质,可以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因为婴幼儿体内合成分解食物的酶能力低,所以食物消化能力差,容易造成吐奶、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添加这种物质就能帮助婴幼儿提高这种能力。记者昨天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应汉杰教授主持完成的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项目,“酵母核苷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高端应用”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了解,核苷酸的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RNA酶解法。应汉杰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2年攻关,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三大突破。

  “我们研发的高产核酸酶P1活性与国际知名酶制剂公司相比提高近2.3倍,酶解得率达到90%左右,杂质减少10-15%。而且糖耗较其他技术下降17%,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9%。”应汉杰教授欣慰地介绍道。该项目中的新技术通过中国、美国、瑞士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左右,同时,产品已进入欧美等国际知名公司,全球四罐添加核苷酸的高端奶粉中就有一罐在使用本产品,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局面,提升了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国际形象。通讯员杨芳

  原标题: 江苏39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