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人大代表建议:禁止教师布置下载打印作业

作者:黄艳 金凤 鹿伟 发布时间:2016-01-27 来源: 中国江苏网

  “请家长们打印一下这份试卷”“请家长们下载资料”……这些句子家长们一定眼熟吧?这是老师在QQ群或微信群里给家长布置“打印作业”。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江苏省仁智园林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晓毅、溧阳市茶果技术指导站研究员刘新玲、常州市民政局局长许峥等10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义务教育期间禁止学校教师通过学生家长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为学生布置下载打印作业》的议案,建议教育部门禁止这种方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则表示,便捷的通信方式带给家长的不该是负担,并透露今年将出台规定管理家庭作业。

  代表“吐槽”: 

  打印作业,无形中给家长增加了负担 

  “这样的现象其实挺普遍的,只是家长们敢怒不敢言。”作为家长,余晓毅对这样的“打印作业”非常熟悉,深有体会。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经常会帮孩子打印作业,有时出差,就只好麻烦同事帮忙打印。

  此次联名提交议案,余晓毅等代表认为,老师通过QQ群或微信群布置下载打印作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对监护人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余晓毅表示,监护人必须要会上网,会打印。现在孩子放学早,回家就需要完成作业,大部分家长在这个时间仍然在上班,不可能马上打印作业带回家,在此期间,绝大部分家庭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可是因为祖辈的教育程度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好多人不会上网、打印。”

  其次,父母的工作不可能完全到点就下班回家,再遇到加班或出差在外,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像我出差,就只能依靠同事、朋友代为完成,还要烦请他们送到家”。

  第三,与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有关,“打印作业就需要打印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余晓毅说,有部分家长的工作单位有打印机,也许会利用单位的打印机把孩子的作业打印好了带回家,这本身就是很为难家长的做法,因为家长在紧张的工作期间还不得不把打印作业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完成,一旦忘记就会影响孩子完成作业。

  还有部分家长单位没有打印机,就得找人帮忙或花钱到文印店打印。

  代表建议: 

  禁止布置下载打印作业 

  “受以上因素的限制,很多孩子的作业必须等到父母回家后吃完晚饭才能开始。”余晓毅认为,孩子从下午3点半放学到吃晚饭这段时间,都不能写作业,严重影响了孩子课后生活的安排。“这究竟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余晓毅等代表认为,不应该把学校该做的事让家长做,混淆社会原本的分工,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效率。如果老师认为需要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大大方方地让孩子带作业回家,家长也会理解老师的要求,配合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余晓毅等代表建议,教育部门要反思这些现象,明令禁止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同时制定与时俱进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正本清源,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家长老师怎么说 

  有赞有弹,关键是把握好度 

  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的多位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期末老师就给了30多页的复习资料,说当天就要打印出来,当时把我们都吓坏了。”宋女士说,自己赶紧在单位打印出来。打完以后,宋女士请儿子的爷爷火速赶到她单位楼下,才没耽误孩子复习。

  “现在一般一门课也就配套个一两本,根本不够做,老师找一些材料给学生做,难道还要让老师自己贴钱去打印?”家长徐女士说,有时老师因为外出学习发晚了,家长群里都会催老师尽快,大家还是很欢迎的。”

  一位小学班主任说,给家长布置打印作业实属无奈之举。“现在明令禁止老师推荐外面出版的教辅书,所以要想给孩子们做些练习,主要是老师自己在弄,但打印复印没有那么方便,只能麻烦家长。”不过他也表示,关键是把握好度。

  教育部门怎么看 

  今年将出台新规管理家庭作业 

  “QQ群、微信群这些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对教育来说有利有弊,这种便捷的通信手段,带给家长的应该是方法性的东西,而不是负担性的东西。”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有时候学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成了给家长的作业,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负担,这是值得思考的。“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时,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或是需要父母的适当帮助,而不是依靠父母去完成,变成更加复杂的作业。”

  据了解,浙江、北京等地已出台规定,禁止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教育厅将为学生“减负”出台规定,“除了课程管理、招生管理、考试管理等,还有家庭作业的管理。”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