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校企共育“国际卓越采矿工程师”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针对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中国矿业大学突破瓶颈、寻求创新,近年来先后创建43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做实本科生实习教学工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拧开矿灯开关,乘坐900米长的架空人行车,到达的是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郊的晋煤集团凤凰山煤矿的井底车场,这里距离地面约300米深。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和晋煤集团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国矿业大学校外实习基地,自2010年起这里先后共有6批1500多名矿大学生前来实习。不止是凤凰山煤矿,截至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共建设了434个各类校外实习基地,分布于山西、内蒙、新疆、陕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全国各地。而这些实习基地便是矿大学子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点,也是校企共育“国际卓越采矿工程师”的摇篮。

  “中国矿业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素有重视工程实践的传统。学校20世纪初起步于‘太行之阳、河水之东’的焦作,从一开始就把学校建在矿区,应该是中国第一所把学校建在矿区的近代大学,就是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实习和就业。”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邹放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校而言,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一直都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践实训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本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建设一流学科、汇聚一流学者、培养一流学生的目标,这些都离不开工程实践的支撑作用。”什么是一流学生?邹放鸣的答案是:“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在中国煤炭工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学生。”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国际卓越采矿工程师”是中国矿大在“十二五”培养行业领袖人才的基础上,确立的“十三五”人才培养目标。

  让学生“见到真货、学到真知”

  “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每年到高校招聘,最深的感触就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很扎实,可到了工作岗位上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集煤矿矿长葛逸群说。为此,抓住实习机会到企业真实岗位上进行锻炼,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以往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给学生找实习单位,企业往往要求实习人数要少,还不能下井。”中国矿大矿业工程学院教授万志军感到无奈。

  “煤炭行业是一个艰苦而危险的行业,不下井就无法实践,但一下井就会有安全隐患,企业不愿也不敢承担这个风险。”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矿大校长葛世荣很清楚,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不现实,即使找到了,这种应急式、临时性的实习也解决不了大量学生实习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由学校出面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并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学生上得了矿山、下得了矿井,见得到真货、学得到真知。”

  中国矿大党政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创新管理办法和实习教学方式,首先解除企业的安全顾虑,为学生买齐保险,并规范实习教学各个环节,将实习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其次解除企业对生产效益的顾虑,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并完成实习教学,实现校企共赢。

  2013年以前,中国矿大每年投入的校外实习经费为600万元。为了解决广大学生的实习问题,当年该校教务部计划在600万元的基础上翻一番,每年投入1200万元。谁知这个方案报到葛世荣那里,他并不满意。经研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一致同意,设立实习专项经费,由学校统筹管理,经费翻两番至2400万元,生均实习经费增至4000余元。葛世荣说:“经费提高的前提是专款专用、用足用实,确保学生实习的质量。”

  基地建设和管理“两手都要硬”

  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中国矿大并不是新鲜事,1991年该校就建立了第一个实习基地——淮北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涣选煤厂。但在进一步清晰“卓越采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习实践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后,该校在经费投入、管理机制、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比过去投注了成倍的精力。正因如此,“十二五”期间,该校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爆发式增长。

  从2013年至今,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中国矿大共增加了218个校外实习基地。目前,该校共有434个校外实习基地,覆盖全校17个学院59个专业,且每个专业所适用的基地均不少于5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4个、校级实习基地112个、院级实习基地325个。

  “我们对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分层管理、特色化建设。”中国矿大教务部副部长吴祝武说,国家级、省级的实习基地针对相对大的行业整体;校级实习基地聚焦于行业内某个领域,一般容纳跨学科跨专业实习;院级实习基地则根据各学院实践教学的需要自主建立,一般覆盖本学院的一个或多个专业。从宏观到微观,该校构建的四级实习基地各有侧重、聚焦和服务的方向,但无论是哪个层级的基地,均有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指导教师队伍,以及充足的运营经费保障。这其中,校企合作董事会功不可没。据悉,董事会根据学院需求联系实习点,与企业洽谈建设实习基地,并向企业推荐本校学生;同时,还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牵线搭桥”,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中国矿大每年参加实习的学生约15000余人次,参与实习指导的教师达1500余人次,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课时工作量比例接近1∶1。“要真正让实习质量提升,一手要抓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手要抓实习过程的管理,包括督导和考核。”吴祝武向记者介绍说:“学校有针对性地出台实习教学规章制度、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督导专家工作手册、实习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并在教务部下设实践教学办公室,科学管理实习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如此,该校还自主研发启用了实习教学管理系统,推行实习教学全程信息化管理,增强了对实习教学的宏观管理调控能力。此外,该校还成立了实践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通过构建电话督导、现场督导和实习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机制,实现校外实习教学的全程跟踪、全覆盖监控。

  在校企共建中实现互惠共赢

  白天走山路、进电厂、下矿井,夜晚上自习、写报告、做习题,回忆起去年在四川大邑山区出江矿区实习的经历,中国矿大安全专业学生古烯印象深刻:“通过实习,我发觉在平时的学习、科研中应该更多地联系矿井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着书本上的模板去套用。”对于从大一便开始实习的矿业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杨晓涵来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被拆分成一个个单元,很难准确建立对整个专业的系统认识,“但在实习现场,专业所学的东西都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眼前,一系列操作流程都可以看到而且比课堂更深入,这对返回课堂后提升学习质量很有效。”

  四川省安监局(四川煤监局)安全技术中心主任吕俊高认为,以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帮助。正是在不断实习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矿大本科生的竞争力不断显现,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也高于同类学校的毕业生。据最新统计,2015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荣获326个奖项,其中特等奖10项、一等奖53项;本科生的就业率也连年稳居高位,2015年高达98.79%。

  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矿大的本科生实习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过去学校“求”着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校企双方实现的是互惠共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王晓明在出江基地实习时,就结合自身所学,研究发明了一套矿井无人化监控系统,大大提升了矿区变电站的工作效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矿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东升认为,学生的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倒逼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反过来推动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

  眼下,中国矿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件“大事情”——接手徐州矿务局一个即将关停的煤矿,打造成独立的实景式实习矿井。“我们一方面要将这个矿井打造成大学生实习基地,另一方面要建设成为科普博物馆,不仅向本校学生开放,还要向全国学生开放,把课堂直接搬到矿井里,实现理论和实践同步的实景教学。”葛世荣告诉记者,如果办成了这件事,不仅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为矿区转型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所要培养的一流学生,不仅要在国内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更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并在相应的技术与管理领域体现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未来国际能源领域的企业领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邹放鸣说,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十三五”期间着力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外实习深造。目前,已选拔了首批60名学生,将于今年暑期出发,踏上与国际接轨的征程。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