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悦读成就最美的自己”第六届江苏书展在扬州开幕(图)

作者:贾梦雨 发布时间:2016-07-09 来源: 新华日报

  

8日上午,第六届江苏书展在扬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拉开大幕。图为江苏书展一角。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余萍 乐涛 邵丹 摄

  由江苏省政府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扬州市政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承办的第六届江苏书展昨天在扬州国展中心正式开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副省长张敬华参加了书展相关活动。

  本届书展为期5天,以“阅读的盛会、读者的节日”为总定位,以“悦读成就最美的自己”为主题,为好书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好书。主展区设在扬州国展中心,重点在南京、苏州、南通、镇江、泰州设立分展场。扬州主展场面积2万多平方米,展区布置集展示销售、馆配团购、阅读推广、休闲悦学等功能于一体,设置安徽主宾馆、主题阅读馆、江苏精品馆、书香扬州馆、全国优秀出版单位展区、全国特色书店展区、亲子阅读馆、文创版权馆、报刊阅读馆、书香邮政馆、数字阅读馆、动漫体验馆、港台海外馆、团购馆配馆等。在主展场和各分展场组织开展安徽主宾省系列活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书香扬州经典诵读活动、大运河沿线城市阅读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等内容。

  本届书展主展场参展出版发行单位380多家,出版物品种12万多种,参展文创和动漫单位130多家,文创和动漫产品1000多种。主展场内举办阅读推广活动200多场,书展期间所有阅读推广活动全部免费。

  28城发布扬州宣言

  8日,作为第六届江苏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大运河书香文脉传承发展论坛在扬州举行。专家学者和全民阅读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商大运河书香文脉传承与发展大计。

  本次论坛由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扬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大学主办,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演讲,大运河沿线8省(市)28城市代表就“大运河书香文脉传承与发展”达成共识,并发布“千里运河,千里书香”扬州宣言。宣言认为,大运河书香文脉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先贤先民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崇文尚德、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传承书香文脉,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市民人文素质的关键举措,让阅读点亮梦想、涵养家风、提升城市、永续文脉。宣言倡议建立大运河沿线城市阅读文化交流机制,号召各界人士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努力让运河城市因书香满城而更加活力四溢。

  阅读的盛会 读者的节日

  万众期待的第六届江苏书展隆重开幕,江苏广大读者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盛会、文化节日。本届书展着力打造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江苏的标志性平台,让阅读成为风尚,是第十二届江苏读书节的重头戏,也是依法促进全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江苏和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书展是全民阅读的“文化闹钟”,江苏书展已经成为读者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希望正值暑假的广大中小学生能够从各类补习班、题海战术中走出来,徜徉书海,拓展视野;平时盯着手机微信的“低头族”能够抬起头来,重新来一次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平时忙于工作的广大干群,能够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重温书香带给我们的亲近感与充实感。但愿书展这个“文化闹钟”能够给广大读者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启迪,从喧嚣归于宁静,从浮华归于质朴,重新认识这个时代读书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江苏书展从而跻身全国一流书展行列,广大读者得以与精品图书、名流大家零距离接触,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第六届江苏书展的各项活动将陆续展开,读书人、写书人、出书人、售书人、评书人、推广人济济一堂,共同演绎全民阅读的嘉年华。期待广大读者能够以书展为契机,在自然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坐标中认真思考读书的意义,思索人生的价值,“让悦读成就最美的自己”。我们坚信,只有每一个个体更加健康丰盈,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动。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紧扣时代步伐,科学谋划布局,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值此书展期间,我们希望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以全民阅读各项政策、法规为遵循,加强创新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把全民阅读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日报》2016年7月9日第2版

责任编辑:黄李华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